【精选】欣赏的作文9篇

求学站 人气:6.17K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欣赏的作文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欣赏的作文 篇1

在我的周围,有许多我喜欢的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妈妈每天都那么辛苦地为我们做饭、洗衣、检查作业,付出了那么多。

有一天晚上,我不舒服,妈妈在房间里急得团团转,给我量了量体温,没想到发了高烧,于是妈妈带着我去医院了。

到了医院,妈妈用温柔的声音对我说:“宝贝,睡会儿吧,我去给你挂号。”我问:“几点了?”妈妈说:“两点了。”说完,便去给我挂号了。我有些难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等着妈妈。

妈妈终于来了,她轻轻地为我擦去泪水,温柔地对我说:“睡吧,六点去检查。”天啊,还有五个小时!我躺在妈妈的怀抱里,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六点的时候,我听到了妈妈的声音:“宝贝,来检查了。”我睁开双眼,看到妈妈满脸的疲倦和担忧。检查完了,医生说:“不要紧,吃点药,过几天就好了。”妈妈把药轻轻拿起,对医生说:“谢谢啊!”医生笑着说:“不客气。”我看到妈妈终于松了一口气。我是多么地感激妈妈呀!要是没有她的陪伴,我不知道会多难过。所以,我要感谢我的妈妈,感谢她为我无私的付出。谢谢您,妈妈,我一定要听你的话,不让你再操心了,您就放心吧!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我的妈妈了呢?你也喜欢自己的妈妈吧!我们是妈妈的“天使”,妈妈就是我们的“守护神”,让我们爱自己的妈妈,爱这伟大的人吧!对辛苦的妈妈说一句:“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

欣赏的作文 篇2

大自然向人们展示着花的妩媚,树的挺拔,山的巍峨……而我独爱伴我成长的长江。

我欣赏长江的澎湃。我凝望这苍穹下的长江,那滚滚东流的江水击打着岩石,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如千军万马奔腾,又如各种乐器奏鸣,撼人心魄。一群孩童赤着脚在沙滩上嬉戏,伴着欢笑声留下一串串大的、小的、深的、浅的脚印,一会儿,一个浪打来,又将脚印抚平了。我顿时感悟到,这不就像人生吗?你走过的岁月像沙滩上留下的脚印,你为人处世的态度决定了你的脚印是深还是浅,虽然生命终将归于无痕,但我们追求的应是人生的过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我也要拥有如长江一样澎湃的人生!

我欣赏长江的静谧。夜幕降临,皓月下的长江是那么平静,那么安详。它少了一份汹涌,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混浊,多了一份淡泊;少了一份暴躁,多了一份温柔。这正是我应向长江学习的呀!这种平静、安然、淡定,看似简单,却很难拥有。长江的静谧,让我领会到只有沉积了心灵悸动与浮躁,聆听内心的回音,在喧嚣中品味隽永,在浊世中散发馨香,才能让自己像长江一样在浊世中永葆悠然、安然、怡然与恬然。

我欣赏长江的力量。长江的广阔,长江的深邃,长江的亘古长流,长江的烟波浩渺,都来自于它的力量。这种力量,时刻感染着我。当我遇到挫折时,感到孤独和无助时,我会去欣赏长江,我发现不管是暴雨来袭还是风和日丽,长江依旧不停地奔流。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望着浩荡远去的长江,仿佛又重新恢复了自信与活力,汲取了无尽的力量。我知道在人生的跑道上,也应像长江一样,带着理想奔腾不息,转千弯、过千滩,浩浩荡荡,勇往直前!

欣赏的作文 篇3

那些年,我还是个孩子。

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些情,不是爱情,是难以忘怀的瞬间:

(一)一直感念领导同事对我的帮助和祝福,在我昏迷的时候焦急的眼神,在手术室外等待的长凳,除夕之夜本应和亲人过年却陪我在病房,有空就过来陪我聊天的感动,安慰,理解,还有默默为我做很多事情的同事,有时候,在病房中哼着我爱的那些歌曲,哼着哼着禁不住泪水汹涌。我一直看着外面的天空,深秋的落叶,无痕的落雪,渐绿的柳叶,在那个渐热的暑期,我终于出院了,怀着久违的心情,望着来往的人流,心里涌来阵阵酸楚。本以为出院意味着一切会慢慢变好,我却怎么没想到在现实忧伤了我的简单,那些让我辗转于医院与现实的忧愁,我的迷茫,我的无助,那段日子,我喝酒,我抽烟,我渴望一刻忘记现实的快乐。然而烟酒永远无法逾越现实,我为自己做了主,这期间的周折,让我难忘,最终,划上了句号。

(二)最亲莫过于家人,我永远都记得他们的哭红的双眼,让我心碎,曾经以为我不会再让他们操心,却没料到让他们操了最大的心,我不愿让他们陪我,是因为我不想让他们更难受,我记得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话语,父亲签字的忍不住的眼泪,那一刻,我才真的明白,有一种难受,语言无法表达,那个晚上,一个人躺在医院的走廊里,彻夜未眠,我的愧疚与伤心交织在泪水中肆意流下,我一直都最想对他们说,爸妈,你们少种点地,别再那么累了,还有,我现在真的很好,请你们不要担心。

(三)致曾经爱过的人:喜欢你的单纯,虽然我们交往的时间不长,但是那些日子,让我难忘,那些曾经漫步在操场,严冷的冬日里静静地坐在廊座上看大学的湖面的幸福。还有爱过的你,因为你喜欢上燕姿的歌,每一次陪你跑步、聊天、吃饭,我都记得,如今,我们似乎已经渐行渐远,唯有祝福你们。

(四)致篮球:曾经,我那么爱你,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20xx年,我开始看NBA,与火箭一起分享快乐与悲伤,20xx年,我开始迷恋篮球,那些参加过比赛,那些洒下的汗水,大学的球场兄弟们的友谊,还有10年公司的那一个冠军,我将会永远收藏。

(五)我一直很庆幸我有几个好兄弟,虽然很少联系,却总会挂念,我一直相信,我们的感情不会淡,过去的日子我们收藏,未来的日子我们相互祝福。

成长,有笑语,有泪水,曾感动于自己过去的某些点滴,未来的路我相信我相信会和我的梦一样,洒满金色的阳光,蜿蜒地伸向远方。。。

欣赏的作文 篇4

风是洒脱不羁的,风是自由的象征,风是令人难以摸清的代表,同样也是生活的一种追求。我崇拜着风,风也是我的信仰。

射手座的我从小就喜欢自由,不受拘束,随性而为。虽然曾经犯下不少的错,遇到不少的事,但是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立,学会了思考,同时我便发现风与我国的道教思想很是相似——自然无为。

伴随着这一思想,一直跨过20岁后,当我处在学校与社会双方面相伴时,此刻的我,蓦然间,我长大了许多,我懂得了拘束,懂得了隐藏,带上虚伪的面具,掩盖我的真性情。我一度的认为,我已经将我的信仰给抛弃了,我以为我成了一具没有信仰的行尸走肉,彻底的迷失在了这万千困惑的世界之中。

因为工作的性质关系,我接触到不少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在交谈中,在感触中,我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多少个夜晚我在思考,因为我感觉夜晚是我思路最清晰的时刻,多少个夜晚我在寻找,那似乎并不存在的答案。有一次,当我处在非常热闹的场面时,在我的心里我感到了一丝的悲哀,眼角突然的湿润了。。。。

风是令人难以摸清的,春风带来了生机;夏风带来了凉爽;秋风带来了丰收,冬风带来的确实刺骨的疼痛。“女人心,海底针”这一句话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说到的一句话,但是在我看来,却是这样的:不仅仅是女人心,只要是有心的生物都是海底针。再一次的纠结,再一次的探讨,后脑勺不知何时已经多了几丝的白发。

某时某刻,我突然感觉到我的信仰一直都没有消失,只是在默默的转变着。“成熟”这是我现在对我的信仰转变的一个认知。何为成熟?懂得取舍,便是成熟!风变的成熟了。我更加的坚定的认为:懂得沉思,懂得寂寞的风便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信仰。

欣赏的作文 篇5

我的姥姥

路边的走道上,一个洋娃娃似的小女孩,长长的头发扎成了两个小辫子,大大的眼睛闪烁着星星般的光芒,小巧玲珑的两只手各拿着一块糖,并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着,真是可爱啊!小女孩身边站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哦,是小女孩的外婆啊。外婆弯下腰,指着远处的一切,正不厌其烦地向小女孩介绍着。

多么有趣的一副画面,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我那已是古稀之年的外婆,我在记忆中搜索着,十年之前应该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吧!

姥姥,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了我的姥姥,姥姥,我又有很久没有去看您了,您想我吗?

我陷入了回忆中,小时候我是被姥姥带大的,上学前我一直和姥姥住在一起,那时的我也很可爱,每天跟在姥姥的身后,调皮地说我是姥姥的保镖,要保护姥姥的安全。不知是我当时发音不准,还是故意的,我总是喜欢把“姥姥”说成“脑脑”,每天不停地“脑脑”地叫着,姥姥并不计较,我叫一声她就应一声。听了《小红帽》的故事后,我有把“脑脑”的称呼改成了“老狼”,真是童言无忌啊!上学后,我仍然每个双休日去看姥姥,每次她看到我都是乐呵呵的,也是,我是姥姥最疼爱的孙女嘛!渐渐地,我长大了,事儿也多了,去看姥姥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想到这儿,我非常惭愧。上次去看姥姥,还是刚放暑假的时候呢。为了给姥姥一个惊喜,我轻轻地推开了门,屋里,姥姥坐在那把已有了二十多年历史的藤椅上,带着老花镜,一手拿着针线一手拿着绣了一半的鞋垫,低头一针针绣着,我才发现,姥姥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以前那黑发已经不见了,慈祥的脸庞已被皱纹爬满,姥姥你真的老了!

眼前,无数个身影在晃动:那向前倾斜着,将衣袖一直捋到臂肘,在冰冷的水中用力搓洗着衣服的'姥姥;天刚泛出鱼肚白,就挎着空篮子,蹒跚着向菜场走去的姥姥……

姥姥,真是对不起,我在你的关爱下长大,但大了,都不能经常去看看您!

突然,我仿佛又看见了姥姥那胖胖的、微驼的身体在忙碌着……

欣赏的作文 篇6

今年的春节,母亲是在泰安过的。

为减轻她心灵的漂泊感,从节前购买年货到过节时的礼仪习俗,我们都尽量注意去适应老人传统的习惯。坐在客厅聊家常的时候,我也会想办法找些陈年话题,帮着母亲去捡拾那些清苦却温馨的岁月记忆。

按照妻子开玩笑的说法:有具备大学校长身份的儿子xx,研究员职称的儿媳妇做饭,再加上哈佛大学博士的孙子视频请安,我们接待老太太的规格应该还算可以,估计她这次多过几天没有问题。

实事求是的说,因为我们的努力,母亲的心情一直很愉快。除夕的时候,老人家一直坚持着看完春晚,等我放过了鞭炮,摆上供品,上好香,她面对泰山磕了个头,才去睡觉。

初三的时候,三弟和三妹一家都过来吃饭,老太太自然很高兴。初四初五气温上升,天气比较暖和,她一个人出去,到小河边转了转,看了看整个大院的环境。回来和我们聊起自己的所见所闻,也表露出少有的主动开朗的神情。

抓住这一机会,我就劝她,现在住宿条件好了,至少住到过了十五再换地方。她听后还是过去那句话:来过个年就行了,不能多住。再继续劝说,她便不置可否地答应着:到时候再说吧。

初六那天,妹妹和妹夫又过来了,说是来接母亲去他们家。按照过去的习惯,母亲换了地方,就不再回来了,到三妹、三弟家住几天,接着就会回老家。

“不是说好在这里多过几天吗,怎么今天就来接了?”我问三妹。

“过多少才算多哎,这就不少了。”三妹还没回答我的话,母亲急忙就把话头抢了过去。

我明白了,看来初三聚会时,老太太早就私下把来接她的日子给三妹说好了。早晨吃饭的时候,我们还劝她过了元宵节再挪地方呢,谁知她早就排好了自己的行程。妻子有点不高兴,认为早饭聊起挪地方的事儿,老太太一点信息都未透露,好像跟我们隔一层似的。

我告诉妻子,老太太就这性格,别跟她计较了。以前一直都这样,我们又不是不知道。除非在自己的老家里,其他任何地方,即使是住在自己的子女家,她都觉得缺乏生活的归属感,不踏实。找不到心安理得的感觉,人自然就待不住。

我曾经专门就这个话题给母亲交流过,问她干吗到哪里都是住不安稳,过几天就想走?她的解释是,在哪里都不如自己在老家里坦然、随便。

“那有什么不坦然的,又不是别人家,自己养大的子女,给你养老不是应该的?”

“儿子是亲生的,那儿媳妇呢,人家又不歉你的,干嘛要伺候你。”她那意思,人老了干什么都不行了,住谁家里都是个累赘,“人家对你好那是面子,掏里子说,你就是个负担,人心里得有数。别人咋样我不知道,反正时间一长,我心里就犯嘀咕。”

母亲说的“面子”,我理解就是指那些处于表面的抽象道理,譬如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等等;她所说的“里子”,则是指感受、直觉等情绪方面的东西。事实确也如此,很多的时候,大道理谁都会讲,然而要把道理真正熔铸到情感里,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说到底,母亲之所以不管到哪里都待不住,过几天就想走,就是想在别人还没产生厌烦情绪的时候,自己见好就收,免得把关系搞僵了,连累了各家的小日子。

正是因为母亲有这个想法,在父亲去逝后,关于她的生活安排,我们曾经提出两个方案让她选,一是在三个儿子家轮流过,二是住在一个儿子家,采取一人出力大家出钱的方式。最后她都没同意,依然坚持自己一个人住在老家里。为了防止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兄弟姊妹都往回跑,她才答应春节到三个儿子家里轮流过。

父亲去逝后的第一个春节,母亲是在我们家过的。那时候我们还住在文化路,楼层比较高,上下也不方便,过了春节,就同意她搬到了三妹那里了。母亲在三妹家住了几天,便回了老家。

针对母亲到谁家里都过不安稳的心态,我们曾经多次劝说,都效果不佳。把道理掰开了打碎了,一点点地给母亲分析,到最后她还是那句话:到哪里都不如自己在老家随便。

实在无话可说了,大家就挨家逐户地给她找榜样:“你也学学前门的大娘,你看人家,不管对哪个孩子,都是理直气壮的。”

“各人有各人的品性,你们也别劝了,我学不了。”母亲坚持说:“如果像××××似的,到最后惹得谁也不喜,那日子过个什么劲儿。”母亲说的也是实情,由于观念上的差别,她身边的老人里,在婆媳关系甚而母子关系的处理上,矛盾不断甚至闹得不可开交的例子,不在少数。“你们也别让我犯难,我自己在家里,没有任何顾虑,过着舒坦。”

不管自己如何辛苦,也不愿麻烦别人,母亲这脾气,到老都没有任何改变,包括对自己的儿女。今年又该到我们家过春节,她早就告诉过我,过了腊月二十三再去接她,不能太早了。凑巧我妹妹妹夫腊月二十二回老家有事,母亲为了让我省一趟,就自作主张跟着他们过来了。

我们嘉和的宿舍有个小院,进出很平坦,居室里也很宽敞,母亲也觉着很方便。原来想这次能够多过几天的,哪知道她仍是不改老主意,春节一过,就准备挨家点个卯意思意思,便打道回府。

临出门,看到我愕然不解的表情,母亲悄悄给我说:这样热乎乎、香甜甜地走,正好。

说到底,她还是怕时间长了相互之间产生厌烦情绪,再处起来就没意思了。

母亲的这种心态与性格,是多少年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积淀形成的,不是你讲道理就能够让她转变的。既然如此,看来我们要尽孝,遵从她的意愿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新春走基层”栏目,曾在各地就“什么是孝顺”进行采访,受访者纷纷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给我的感觉是,凡是讲得到位的,都是贴近生活实际远离空洞概念的大实话。

落实到生活实际中的孝顺,真得是要因人而异。因为尽孝不只是让老人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还要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实。让孝敬达到身与心的和谐统一,应该是最高的追求境界,而能让老人感受到一种顺心如意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再具体来说,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下走过来的老人,身心需求是不一样的,难以用抽象空洞的大概念来一概规范。像母亲这样的性格,自己忙碌一辈子,到自己该享清福的时候了,反而怕麻烦别人,甚至亲生骨肉伺候她,她都心有不安。这是与她的处世哲学直接相关的。

从本质上说,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与识字多少甚而识不识字没有直接关系。无论思想认识、思维模式是复杂还是简单,最终抵达的,都是一种哲学境界。母亲的哲学,也即她对生活的基本看法,她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以及过日子当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已经凝结为一种基本信仰和人生态度,不可能随着几句解言劝语所改变。

如何认识母亲的哲学,我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想来想去,我觉得放在母亲身上最恰当的,是“慎独”两个字。

当然母亲不识字,从小也没受过私塾的教育,不可能知道语出《中庸》的“慎独”有什么深切含义。但这并不耽误她受“慎独”思想的影响熏陶,在独特的生活环境里,逐渐形成自我的人格修养。表现在言语行为中,概括起来那就是:依理顺情,无愧于心;以身为范,慎独寡言。

就我所了解的母亲,以上十六个字,放在她身上,恰如其分。

我父亲弟兄三个,一直没有分家,母亲嫁过来,不但上有公婆,每天还要面临着三兄弟所形成的微妙关系。在这样的家庭里,她要想做一个好女人,赢得全家人的尊重,就不但要做到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还必须以身为范、忍让寡言。不论人前还是人后,首先想着别人,无论大事还是小情,都抱着自己吃亏的原则。一句话,宁愿委屈自己,也想办法让别人心里得到平衡。多少年来,母亲就是这样安身立命的。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母亲刚强、自尊、忍耐、内敛的个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大环境下,要沉下心来维持好一个家,就必须舍弃自身很多的现实利益,以追求心理上满足的方式来平衡自我。慢慢地,便逐渐形成了母亲不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不屑于空泛地表述,而以实际行动昭示众人的秉性。无论对谁,她都会省去空洞俗套的表白,坚持着自己认定的那个理儿,甚至有时会表现出一种不容商量的执拗。

我早看出来了,母亲生活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用自我牺牲所换来的那种内心的自豪感。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这个阶段,恰恰是母亲操持着一个大家庭,供养着三叔读完高中,成为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三叔在山东医学院还没毕业,放假回家,就有村里人来找他看病。每每这时候,我就会从母亲脸上看到最兴奋最欣慰的表情。

到70年代末,我毕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再后来弟弟也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在这每一个生活转变的节点上,母亲都会品尝到人生的满足与欣慰的感觉,只是她不便得瑟不善表达,而悄悄地把自我安慰深藏在心底。对于自己一辈子的付出,母亲没有更多的奢望,只要大家都顾家,都想着她,都过得好,这就足够了。

母亲的这种人生追求看似平凡,实际上却体现了很高的境界,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讲,它也达到了尊重需求甚而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心理层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婚丧嫁娶,要请主事的人,父母往往都是被邀请的对象。被邀请主持管理红白事务的人,在我们老家被称之为总理。好多的时候,父亲是男总理,母亲是女总理,老两口各指挥着一帮人,共同运筹着别人家的红白喜事。我们家在当地的辈份并不高,父母能有这样的待遇,足以说明他们在村人心里的地位与威信。我经常这样想,父母共同接受了邀请,当老两口晚上倚着床头为主家筹划事务的时候,是不是有点开常委会的感觉?!

总之,长此以往,老太太被众人抬得越高,就越不好意思找梯子下来了。年纪越大,她只好越不能掉以轻心,宁愿继续苦自己,也不能有损于自我的尊严。这样,辛苦自己,成就别人,也就慢慢成了一种做人的境界,一种行为的习惯。

这种习惯和脾气结合在一起,表现在对待自己孩子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种任性。从我们的角度看,母亲过得有些太认真,太刻板,太不随性了,然而它既然成了一种秉性,要转变也难,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我所概括的依理顺情、无愧于心,以身为范、慎独寡言,体现在母亲身上,完全是出于生活中的自然,成了她生命的一种纯然表现状态。不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始终如一,这就形成了“慎独”的高境界。

“慎独”的根本在于“慎心”,这一点从母亲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认准了那个理儿,就心有所主,无论别人怎么说,都不改变主意,换个角度说,再大的诱惑摆在眼前,都不为所动。

前年的时候,嘉和的宿舍刚收拾好,我们请母亲来新家过中秋。她来了,过得也很高兴很欣慰,可是只过了一周多的时间,就嚷嚷着该回老家了。我私下悄悄问她为什么,她说在这里时间长了,耽误儿媳妇上班。自己年纪大了,啥忙也帮不上,整天等吃坐喝的,心里不舒服。

我和妻子好劝歹劝,说她在这里一点都不麻烦,平时吃什么还是吃什么,这么大的房子,能有个老人住着说说话,多好啊。

“你想想那天晚上,彭市长两口子散步看到你,还很眼热我们呢。说都退休的人了,老母亲还这么壮实,多幸福啊。”

母亲却说:“别糊弄我了,谁不捡好听的说。再怎么说,我在这里只能是个累赘。”

别管你怎么劝,她心里守着的都是自己的老主意。母亲的哲学很简单,很朴实也很具体。遵从自我的感受来选择生活方式,只有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她才能找到脚下有根的感觉:心有所依,情有所寄,踏实从容,心里坦然。

离开故土她就有一种飘泊感,就是住在亲生儿子家里,“慎独”意识也会转化为一种自律情态,约束着自我的一言一行。每次来这里,母亲都会专门交代: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看她鱼肉都不吃,一天早晨妻子给她多煮了几个鹌鹑蛋,好说歹说,她只吃了两个,剩下的要我们两个分着吃了。而且事后还不忘提醒说:千万不要再给她专门做饭了,早晨吃鸡蛋就行,多煮那几个鹌鹑蛋,让她心里不好受。

我们家平时吃水果就多,假期里就更不用说了,按妻子的说法 ,吃水果不但要日常化,关键是还要多样化。苹果、柑橘、梨子、柚子等等,每天都会洗上满满两小筐。让母亲吃,她说冬天不敢随便吃东西,不是这个太凉,就是那个上火。没办法,我就会把香蕉剥好亲自陪着她吃。第二天,再拿两粒金桔给她,告诉她这是止咳的,让她没理由拒绝,她才不得不吃。

妻子吃水果的时候,也不能总是自己吃,有时让让她,她总是那句话,你吃你的,不用管我。端几颗草莓给她,她最多也是只拿一两颗,意思意思就算了。妻子回到餐厅小声问我:老婆婆是真不愿意吃,还是谦虚啊?我只好回答,你都问过她了,意思到就行了,谦虚不谦虚就别管了。她有自己的想法,顺着她才是明智的。

晚上睡觉前,她端着洗脚盆出来倒热水,我跑过去提起暖瓶帮她倒上,想顺便给她端到卧室里,她态度坚定、甚至有些不耐烦地告诉我:“你甭管!我自己能端。”

老太太,就这么任性!

从慎心开始,严谨自律,慎始慎终,这可能就是“慎独”的精髓吧。这种精髓表现在生活中究竟会怎么样,我从母亲身上好似感受到了。在一般情况下,她自己能打理的事情,就不愿去麻烦别人。她内心里向往着一个心神自由的能动性世界,只要是自己还能够亲力亲为,就不愿意别人去破坏它。我只能这样来理解。

母亲是一个在大家庭里熬出来的“成功”女人。而她的成功完全是以自我的牺牲精神,超强的自我消解委屈的能力换取的。嫁到我们家后,先送走了追求精致生活的公公,又伺候生病卧床的婆婆,好几年如一日。老人都不在了,还要为丈夫、大伯哥、小叔子打理日常的吃喝穿戴,加上抚养自己的孩子,这不但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更需要坚强的毅力。特别是在农村合作化以后,女人需要和男人一样去地里干活,收工回家,男人能够休息了,可母亲还必须围着窝台忙前忙后,五冬六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慎独”的自觉意识和牺牲精神,是坚持不下来的。

到现在我都还记的,一家人吃饭改善生活,萝卜炖草鱼,家里所有人每人一条,可吃饭的时候,母亲分到最后总是没有自己的,因为她根本不把自己算在内。八月十五吃月饼,每家只能分得一斤,用刀切开,每人一片,弟妹们拿在手里高兴地跑出去了,谁也不会想到母亲自己从来吃不到,最后只是把切掉的月饼渣放进嘴里。还有端午节煮鸡蛋,等等,凡是按人头分的稀罕东西,她总是把自己排除在外。尽管她的高风亮节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肯定和赞美,她也没有抱屈过。

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大,我有时候就在想,母亲一生遵从着“慎独”的哲学,她是不是需要刻意地抑制着自己的种种欲望,甚至有时候会有意地压抑着自我?最起码,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母亲会将自己的行为放置于大环境、小环境中反复衡量,进而设身处地的多为别人着想,以尽可能的满足对方心理作为处理事情的依据。

母亲的哲学的伟大,表现在她年老以后,则更值得钦佩。

老一代人吃过的苦,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所以我们看到有不少的人,会很容易把自己的委屈当成资本,借助岁月的积累编织成长长的绳索,一旦时机成熟,便用它对亲人进行道德绑架,以此来达到心理的平衡。体现在现实中,便形成了两代甚至三代人之间的严重矛盾。在进行社会文化道德评价的时候,我们的一些所谓理论工作者,也往往会到传统论理道德里去找依据,要求新时代的人去上演旧的“故事”。

母亲没有文化,但她从自我的人性体验出发,明白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

母亲也会回忆过去,也会讲当年自己做儿媳做妻子做母亲所受的艰难,但她从来都只是感叹,不会埋怨,更不会想着通过下一代来自我找补。有时候妹妹们会给她开玩笑,说你看你,小媳妇的时候只会伺候人,现在自己熬成婆了,却开始怕儿媳妇了。母亲听了也只会说:那是什么时候,这是什么时候。

我觉得就这一点,母亲就比那些满肚子文化的卫道士们有见识的多。

越到后来我越才发现,我的一些秉性,更多是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那种隐忍、内敛,那份缘之于骨子里的自尊,那种情愿委屈自己也不会多作解释的沉静心态,成就了自己,也限制了自身。有时候名利就在眼前,哪怕送出个媚笑,躬一下腰或者伸一伸手,就能得到。但就是超越不了内心里的那份自尊。作为熔铸于血液里的生命元素,你就是喊一千遍战胜自我,关键时刻还是依然固我。这样的秉性,限制了客观外在很多应该得到的东西,别人看起来有点可惜,可却也更好地维持着整个生命的平衡,因为到什么时候都无愧于心,所以人的内心永远轻松。

总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省事的母亲。她的自我苛刻,她的沉静隐忍,她那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别人高兴的品性,在长久的岁月里逐渐凝固成不给别人找麻烦的性格脾气。作为一种母爱,它是静默深潜的,难能可贵的。可当我们自身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不再注意细细体味随着年老越来越处于弱势的母爱了。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按照自我的需要来实践所谓的孝道,甚至很多时候将行孝变成了自我心理的满足过程,把老人当成了纯粹的自我实现的载体。一旦自己的行为得不到迎合,还会对老人产生误解,甚至在心理上生发出某种程度的怨气。

这种带有自以为是的霸道之孝,一不注意,往往就会出现在生活中。真是值得每个人认真反思。

初八的时候,因为带着母亲去医院看眼睛,我们中午又聚集在三妹家里吃饭。提起了除夕的春晚,聊起来才知道,母亲陪着看了整整一个晚上,实际上什么也没看懂。她只是觉得过年了,心里高兴,所以坚持到12点之后才去睡觉。

我问母亲:那一个冬天里,老太太们都去你那里看电视,每天一坐就是一屋子,你们看什么?

她说:“放碟,看戏。”

怪不得一次电视上放往年的小品《打工奇遇》,母亲很兴奋地给我说:那不是赵丽蓉吗!原来,她们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心里也有自己的明星。这里的生活环境再好,也没有她所希望的那种人文环境。她熟悉的人文环境在老家,在那个住了几十年的村子里,离开得太久,她的内心就会找不到感觉,就会不适应。

正因此,我坚定了这样的想法,随母亲的心愿,她愿意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回去,都随她。

正月十六那天,我和妻子把母亲送回了老家。当她走进自己家门的那一刻,看着她的背影,满文军《懂你》那深情的倾诉之声,在我心中腾跃而起:

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

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把爱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欣赏的作文 篇7

济宁出才子,也是确实。济宁的冬天白皑皑一片,寒风刺骨,最好的事是宅在家里喝杯茶。济宁的冬天堆雪人是最好的,大雪团遍地尽是,小雪团来打雪仗,好不快活。

马路上,车川流不息,我百般无赖的坐在哈萨尼咖啡厅,这里拥有玫瑰浪漫与圣诞气息,但我仍不崇洋。我与妈妈,喝着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咖啡,初入口会觉得没有任一种味道特别凹显,但当回甘出现后,会发现有淡淡的谷类味道。

这个时候太难得。冬天的气息与咖啡结合,温暖全身。我走出咖啡馆,拖拉着运动鞋,滑过厚厚的雪。雪下,全结冰,一不小心便滑一跤。车,越来越慢,或许太滑,不敢向前狂奔。

比起,春夏秋,冬天凹显出圣洁。公园河上虽已结冰,但游客不少。不久,又下起了雪与雨混合的交加的冷雨夜。如果,不穿厚点也许会感冒。寒风如剑,不冷而痛。

鞭炮不停地燃。让冬天又有些吉祥,稀里啪啦、拉了蹦蹬,震耳欲聋。哎,春节来了,我们长大了一岁,也少活了一岁,为什么不哭呢?好吧,Happy New Year。

欣赏的作文 篇8

来这儿已经是一年多了,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已经留在了心底,从对年的那个时候开始,我无意识中就对比上了去年的那个时候,我在用尽我最深邃的眼神留意,哪儿多了什么,哪儿少了什么?我不求流住它的繁华,只愿将我最真挚的感情赋予它,寻觅光阴沉淀后它的故事。

多少个日夜,沿着石梯来回早晨与下午,石梯依然是石梯,石梯两旁的草却换了一季,石梯承载的脚步增加了,脚步的主人离梦想又近许多。

石梯的上空是沉默的松树,面对着附近的伙伴也难得打招呼,它的心事是松针掉落的伤情,还是没有风把自己的声音传递?松针落地,赋予常青的赞誉得以延续,付之于火,一世了结。

石梯的下头是平坦的石坝子,坝子中央是石头桌子,桌面上的墨迹,是谁留下的种子,一岁风雨,长出了好些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空山新雨后,天气往来秋。墨香依旧,古韵长流。

坝子边,石凳子秋叶印下斑斑痕迹,尘泥是怎么来到凳子的?记得从春开始到冬开始,来自周围的人都坐在那里,犒劳他们的辛勤,是从他们的故乡带来的还是路上沾上的?是成功的一份子,还是梦想的一画笔?

坝子向西走,是直直的通道,通道上是水泥柱子支撑的梁子,梁上缠满了落了叶的藤索,把梁子紧紧抱住,我猜没了梁子他们爬不到高处,看不见更远的风景。沿着藤索寻回源头,在越接近地面的地方。

藤索越粗大越显力量,他们相互缠绵,相互谐把,自己甘愿压在下面,却把一岁又一岁的新藤送往高处,并成为规矩,永远新藤都是最先见到阳光,见到最多光景的。无不感动于这传承的品质,也感激这梁子经风雨不倒,即便是孤独也相约成契。

通道尽头不是码头,不是馆所,是厕所,是人们排除污秽之物的厕所,很少提到厕所,很多时候,厕所被冠以臭、脏、污、秽之地,不予讨论赞美,就偏偏是这臭、脏、污、秽之地,人却离不了,急冲冲去了,又急冲冲离开,到了厕所排放污秽之物是讲究卫生,是文明。

不在厕所排放污秽之物就是流氓痞子,是陋习。厕所应是文明的象征,有谁把厕所写进书本作为文明的象征呢?厕所还有另一名称,是现代文明的结果,卫生间。为什么人们排除污秽之物的地方还叫卫生间,卫生吗?

厕所内可谓是臭气熏天,死寂一片,偏偏不巧,就在厕所微小的透风窗上,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株株新叶攀墙而上,绿绿新芽颠倒了季节轮回,为何不长在大地,而选择长在人们常说臭死了而又必须前往的厕所呢?

一段路,一段日子,时序轮回,有多少风雨沉淀成故事;一棵树,一季春秋,斗转星移,有多少情感幻化成习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时常感觉陌生,即便有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表述曾经某一刻的情感。随着时间推移,也许早已忘记那瞬间的美丽,也或沉淀得更加醇厚香甜。

生活需要发现,人生需要沉淀

欣赏的作文 篇9

我欣赏那种安静的,喜欢数学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思维敏捷.我还欣赏那种个子高,体态匀称,学习成绩比我好的人.可是,我却碰到这样一件倒霉的事:班主任居然让我和班上的调皮大王—王天宇同桌。要知道,他的三门学科几乎门门挂红灯,上课经常和老师“对这干”,下课嬉皮笑脸,油嘴滑舌,作业还经常不交。座位一经排定,是不能随意变动的,我只好勉强地在凳子坐下,自己背过身去看课外书了。

他呢,呆呆地看着我,一言不发。两三天过去了,我和他几乎没有说上几句话。因为他完全不符合本姑娘我的要求。可是,在一次中自习后,我渐渐觉得,他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他很大方。因为……中自习时,正当我到处寻找我的橡皮时,他顽皮地冲我眨了眨眼睛,从铅笔盒中拿出一个有着粉红外套的“小粉猪”我打开一看,是一块雪白的橡皮。

他说:“你用吧!”正当我擦着我的错字时,他说:“这是我特意为你买的,就算是见面礼吧!”我一笑说:“没想到你还有优点嘛!你真大方!”他抓了抓头说:“没什么!没什么!”通过这件事后,我与他的距离拉近了,慢慢地我跟他也有说有笑的了……虽然他很顽皮,但我还是很欣赏他,因为他非常大方;虽然现在我们已不是同桌,但我仍旧怀念和他同桌的那段日子! 韩笑

TAGS: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