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怀念母亲》教案合集7篇

求学站 人气:9.27K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怀念母亲》教案合集7篇

《怀念母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3、感情朗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教案 篇2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三、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⑴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⑵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⑶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⑴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⑵ 感情朗读。

3、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⑴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⑵ 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⑶ 感情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⑴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⑵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⑶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⑷ 感情朗读。

四、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五、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作业设计:

1.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设计: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国母亲

课堂练习: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温故知新

1、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 )(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

2、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 )上天空,( )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在朦胧的薄暗中。☆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出母亲的面影。☆我体会到了作者 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 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 )在心头。☆ 说“这凄凉“是“甜蜜的“是因为 。

课后小记:

《怀念母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

2、态度与情感: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之情。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理解关键词句。

【教学过程】

一、引题,了解文章背景

1、同学们,还记得这句句子吗?

(出示,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季羡林1980年访问德国后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在讨论这句话时,很多同学对“思乡的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在这篇文章之后,时隔8年,也就是1988年的时候,季老先生完成了一本集子《留德十年》(出示),里面有一篇文章,相信大家读了之后对这个“思乡的梦”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怀念母亲》(出示)

二、自读,了解文章大意

1、接下来,就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篇文章。

(出示)自读提示: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

2、反馈第一项。

3、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词语:

朦胧、可见一斑、频来入梦。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理解了一些字、词、句。现在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边上的同学一起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词句的意思。

5、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了两遍,那么作者当年究竟梦到了什么?你知道了吗?

6、反馈(母亲、祖国、故乡、老朋友……)。

三、研读,体会爱母之情

1、请你把描写梦的句子划出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⑴ 请大家看着这三段话,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⑵ 自己读过了,我们大家一起读的时候就不能再出错了,对吧?来,一起大声地读一读。

⑶ 刚才读得很正确,但是,你读出句子里边的东西了吗?请再轻轻地读一读,读完后想想,从这三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⑷ 这三句描写梦的句子都跟作者的母亲有关。为什么作者在梦里常常梦到他的生身母亲呢?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出示:作者对生身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请你再用心地读一读课文,在有想法的地方注上一笔,你还可以结合刚才发给你的材料,这样你会理解得更深刻。

① 思念、伤心、自责、愧疚、后悔等

② 抓住: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真想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小结:

⑴ 其实,无论作者是思念还是伤心或是自责,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对母亲的感情,那就是──爱。这些感情都因爱而生,都融于爱中。(画爱心图)

⑵ 让我们带着作者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四、结课,提引爱国之情

前面我们在谈到“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这个话题时,有同学还说梦到了祖国。祖国为什么也时常出现在作者的梦里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机动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来一起分享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已经在课文中读过了,中间部分还没读,这篇文章就是《寻梦》。感兴趣吗?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和伙伴一起读,读完后说说你的感想。想到什么说什么。

《怀念母亲》教案 篇4

【《怀念母亲》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学习基础也较为扎实,学习习惯良好,课堂上也能够踊跃发言,有一定的课外积累。再加上孩子们已经有了学习的方法,对于掌握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的理解感悟方法,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与理解。

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都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所以,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了季羡林的成长过程,还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本文出现的生字,学写“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的句子。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日记和散文,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其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季羡林成长过程文字资料、《赋得永久悔》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创设情境

孩子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多么神圣的呼唤,多么圣洁的字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吗?

(预设:孩子们畅所欲言,认真倾听)

2、揭示课题

孩子们,在我们的以上中,母亲是最伟大的、至高无上的。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文章里,更酣畅淋漓地体现着对母亲的爱意和敬意!看老师书写课题:怀念母亲

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小苗和大树》、《自己的花是开给别人看的》,他生于1911年,1935年到德国哥廷根留学,1945年回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被誉为“国学大师”。

出示:季羡林季老的成长经历资料,让孩子们阅读,初步了解大师。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在下一步的揭示课题埋下伏笔。此外,季老的成长经历,为孩子们空白的头脑注入有形的资料,增强直观感受及对下节课课文学习中的感受、理解、体验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节号,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两位母亲指的是谁?

(预设: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读文。2、生答:“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或“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3、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听课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学习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3、教师重点指导:“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习,是孩子学习的积淀。运用自学、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有助于孩子们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四、勾出关键,补充资料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阅读,适时导入补充资料,为孩子的学习指明方向。同时,为孩子们阅读课文、探究课文、感悟课文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在读中增强探究的欲望。

五、作业布置:熟读全文,质疑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回顾中心

(预设:学生自由读文,勾画中心句段,认真阅读)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有助于唤醒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让孩子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重点句,品读悟情

(一)品读感悟思母之情

1、快速浏览,把作者怀念生母的有关语句画出来。

2、指名说说都画了哪些句子。

3、重点研读,体会感情。

(1)幻灯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段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你觉得真正让作者感到痛苦的是什么?作者有什么愿望?为什么说他的愿望没能实现呢?你能联系上下文或是你之前预习搜索到相关的资料理解一下吗?(指名说)

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吗?(悔恨,他为什么悔,又为何恨?)

出示文字资料①: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我说不清楚,只记得是吃得很坏很坏,我从见过母亲笑,她好像一辈子都没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人间的苦难,笑容从何而来?

读了这则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文字资料②: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明白了什么?

师:这就是作者在大学时的愿望,当作者即将毕业,即将有能力弥补对母亲的亏欠时,母亲却这样永远永远地走了,孩子还没来得及尽一点儿孝,没来得及让苦命的母亲享受一点儿人间的幸福,她就这么走,临死前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儿子怎么能不悔恨不痛哭,怎么能不抱恨终身呢?(这段话写出了“我”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文章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深情。)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悔恨之情把这段话读一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2)幻灯出示:“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看着她神情,作者为什么想哭?他可能会想到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是指什么?)

(指名说,他可能会到什么?)

出示相关资料: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

师:孩子们,是啊!简短的一句话不知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倚在门前,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人世。

此时此刻作者看着房东沮丧的神情,他想到了他母亲,想到他的母亲也曾经像房东太太一样等着他,也曾经怀着同样的心情等着盼着儿子回来啊!所以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一样的思念和牵挂着自己的儿子,一样望眼欲穿地等着儿子回来!(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3)幻灯出示:“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这段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为什么作者会看不清母亲的面影呢?)

问:你记得母亲清晰的面容吗?(生:记得)那为什么作者会记不清母亲的面貌呢?

出示文字资料① :“由于作者六岁时便随叔父在济南读私塾,并且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并不深。”

出示文字资料② :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只有那长长的恨。

师:由于作者留在母亲的身边并不多,加上母亲临死前作者也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尽管作者很努力地去回想母亲的样子,但由于对母亲生前样子记忆不深,所以泪光中只能幻想母亲模糊的面影。母亲走了,连一个清晰的面容都不留给他,你说这能不让作者感到悲痛和遗憾吗?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4、配乐朗读。

师:学到这里,同学们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愧疚和悔恨之情,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几段话读一读。(齐读)

5、播放歌曲,升华情感。

师:孩子们,是啊!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论她身体是否健全,无论她是否一字不识,也无论她长得多么丑陋,她们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永远地爱和牵挂着孩子。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千千万万首歌颂母亲的歌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6、总结,拓展阅读。

同学们,母亲走了,留给作者的是永远的愧疚和悔恨,回去后有时间读读作者的作品《永久的悔》,相信会给你更多的感触,那么在这里老师想要对同学们说,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辛苦,一样的爱和牵挂着我们,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起好好学习,以良好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母亲。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运用拓展资料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创设音乐情境,及品读、感悟重点句子,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感悟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愧疚和悔恨及对生母的怀念的情感。

(二)品读感悟思国之情

1、导入: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2、探究文本,感悟内涵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②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③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④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线。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抓住“怀念”一词问学生:“怀念什么意思?与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明确作者对母亲的想念与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线,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的眷恋。

三、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了季羡林留学德国的一些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带着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我们再读题目。

2、过渡:

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那一刻开始

二、感思母之痛。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名说。

2、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

齐读第二自然段。

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3、课文中为一个恨字,这是怎样的恨?他悔恨的是什么?请你再仔细地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抓住句子任意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重点理解: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4、好,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样的悔恨吧!

过渡: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遥远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却频来入梦,作者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请你们读读下面的四则日记,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画一画,和同桌交流感受。

三、悟思母之情。

(一)、自读自悟。

(二)、交流体会:

过渡: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作者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了,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1、体会一个糊字。

出示句子: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

(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2)、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3)、好,把作者的这种思念读进去。

个别读、齐读。

文中像这样描写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还有哪些?

2、触景伤情悟哭字。

(1)、看到房东太太的神情,作者为什么真想哭?请你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2)、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她会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房东太太让作者想起了什么?

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像房东太太这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所以作者真想哭。带着作者的这种心情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齐读。

过渡:

在作者的日记里,类似这样的语段还有很多很多,可见,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作者的心就会很激动,很不平静,文中哪个词写到了这种心情?(心潮腾涌)读读这句话。

3、解频来入梦。

过渡: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作者的亲生母亲会(频来入梦),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

出示句子: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了吗?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他热爱祖国的体现。)

4、感悟寻梦。

过渡:

但是老师却突然有了这样的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出示句子: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生自由读《寻梦》的两个段落。

(2)、交流读后的感受。

重点理解: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 面影能换成面庞吗?为什么?结合你们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2) 在你们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3)、作者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他追寻的结果,只是让他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他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请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所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音乐升华情感。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憾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也来唱一唱吧!

(播放音乐)

2、朗诵诗歌《我的中国心》。

《怀念母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交流生字词。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4、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祖国母亲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二句,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三句,有感情地读。

2、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3、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课后作业。

《怀念母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媒体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

三,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 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3.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 (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

四,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 请大家互相交流.

五,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