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教学设计

求学站 人气:2.36W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劳动者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劳动者教学设计

劳动者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各行业劳动者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各行业的劳动者是平等的。

能力目标:能够清楚地认识并抵制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和行为。理解劳动光荣、劳动者可敬的道理。

情感目标:尊重劳动者,树立劳动平等的劳动观,培养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尊敬之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劳动者可敬”是本课教学重点。只有使学生认识到劳动者可敬,才能树立“尊重劳动者光荣,鄙视劳动者可耻”的思想。

“劳动不分贵贱”是本课的难点。虽然各行业的劳动者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劳动者分工的不同而导致收入、工作环境的差别等各方面原因,使得部分学生容易对劳动的平等性产生疑问。

三、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劳动实践与社会的了解,因而对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作用还不可能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对于劳动付出与收获的关系还认识不足,对一些收入教低,但还需要付出较多劳动和艰苦劳动的现象难以理解。另外,不热爱劳动、不尊重劳动者、好逸恶劳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2、物质资料准备

教师搜集不同行业劳动者辛勤劳动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共同回味: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面

教师引导:大家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那个夜晚吗?相信那些精彩的场面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终身难忘的,不过,我们早欣赏这些精彩瞬间的同时,是否想到什么?

多媒体课件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册。

教师让学生观看完相册以后,感受每个精彩场面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教学环节一、共同观察:身边的劳动者———引领学生观察、体验生活

多媒体展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生观察后说说这些劳动者给我们生活提供了哪些方便。

请同学们列举身边的劳动者,说说他们的贡献。

教师提问:用一个词形容这些劳动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他们是物质生活和幸福生活的缔造者,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源泉。

多媒体展示:

(1)清晨的清洁工人__整洁的城市环境

(2)上学路上的公交车司机—快捷的交通方便

(3)建筑工人__方便的生活设施

(4)餐厅服务员__健康丰富的事物

(5)教师__知识的提高

(6)演员__多彩的精神享受

教学环节二、劳动状元榜

1.教师:我们可以把劳动者大体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让我们来看看大家了解的各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哪些,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

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劳动模范,制作自己的“劳动状元榜”。让学生懂得,各行各业优秀劳动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提出的贡献,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教学环节三、劳动的贵与贱

1.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看到在“劳动状元榜”中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说明任何行业都可以出解出杰出人物。我们也经常说,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由于不同的劳动者在收入等方面享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不少人还是存在不平等的思想。下面的事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2.呈现案例。

有一家报社举办了百名中学生“暑期一日”社会实践活动,咨询和报名的中学生十分踊跃。其中在必胜客实践的“我到名店做比萨”和到农科院实践的“我是克隆植物的新农民”两组,50人的名额在活动启事登出的第二天便已爆满。可与此同时,“我当一天清洁工”小组直到实践活动的前一天,也仅有5名学生报名,活动当天,当环卫保洁队派来了5名最好的保洁队员,开着5辆保洁车欢迎小队员们的时候,他们看到只剩下一名队员。

3.学生谈对上述新闻的感想。结合流弊谈谈这种思想的严重后果。

4.教师总结:有很多人看不起农民,也有很多人看不起工人。但是,我们看看我们中午吃的饭、回家时乘公交车等,都是这些常被人忽略甚至被人“看不起”的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成果。崇拜甚至迷信一些劳动者,看不起另一些劳动者,这种思想本身就不是现代社会所应具有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我们不尊重工人和农民,也许将来我们自己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那时候,我们才会渴望自己得到尊重,自己的价值得到承认。所以,只有人人都尊重劳动者——不管他的劳动是干什么的,我们每个人才会受到尊重。这是社会的常见现象,让学生了解社会流弊,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观念。懂得在当今社会,任何行业的劳动都可以让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取得好成绩。

强调尊重劳动者的事每个人应该持的态度,尊重劳动者就是尊重我们自己,懂得歧视本身是健康的心态,是需要彻底铲除的封建思想。

总结1.学生判断下面的论断的正确性。

(1)张三的爷爷是老科学家,为国家的原子弹研制做出过重要贡献,所以要受到同学们的尊重;李四的爷爷是个普通农民,在农村干了一辈子,所以不必受到同学们的尊重。( )

(2)王五的妈妈是某医院的院长,所以王五在学校整天“我妈长、我妈短的”生怕同学们不知道他妈是谁;刘七的爸爸是个修理工人,每次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刘七总是很不好意思。( )

2.教师总结:劳动者都是美的,所有的劳动者都应该得到尊重。

教学环节四:共同反思是自己否尊重劳动者

学生阅读教材93页第一段,检查自己在日常生活重有的言行举止,看看自己有没有轻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有,想办法改正。

课堂练习:

一些同学聊天时,遇到了下面的情况,请你用今天学习的'观点帮助他们:

小强的爸爸是一所大学食堂的炊事员,当别人问他爸爸做什么工作时,他只说爸爸在大学工作。

小强为什么这样回答?你怎么看?

(2)小海看见传达室的王爷爷,每次都主动打招呼。小成对小海说:“他是看大门的,你何必对他这么客气?”

小海和小成谁做得对?为什么?

(3)①邻居家的保姆;②集市上买菜的农民;③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人;④到夜市上摆摊卖日用品的人;⑤在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市容卫生的人。

对上面这些人,我们应抱什么态度?

劳动者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选材上新颖独特,从古至今,很多艺术家通过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绘制了大量反映劳动场面的艺术作品,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与坚强,歌颂劳动光荣。通过欣赏画家笔下的劳动者形象,让学习者更加深刻认识到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者是推进世界前进的力量,体会到艺术家们对劳动的体验和感受,领略到劳动者的艰辛、欢乐与坚强。教材提供的图片具有“古今中外结合”的特点,有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法国米勒的《拾穗者》,中国古代的画像砖,现代版画家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农民画家刘荣红的《播种》。给学习者提供了不同时期各种绘画类型的作品,开拓了学习者的视野。

本教材亦体现了美术文化的内涵、人文意识的培养。大量的讴歌劳动者的画面,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空间,特别是从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更是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和感动;简短而又深刻的文字简介给学生提供了欣赏的方向。具有可选性的教学建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生活体验去选择教学侧重点,当然,能收集一些课外的表现劳动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能用美术专业术语描述劳动者劳动时的动作、心情,及画面中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状态,教学会更生动、更丰富。

1、感受外国画家反映的劳动场面的艺术品:

《伏尔加河纤夫》(作于1870-1873)作者是列宾,他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横幅的画面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货船,在酷日下向前挣扎,荒芜的沙滩上只有半埋在沙里的几个破筐,纤夫们的步子那样沉重,人们仿佛听到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从远处传来。引导学生欣赏画家如何通过这幅画表现沙皇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野蛮剥削,同时也表现了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坚强的力量。

《拾穗者》的作者是法国的米勒,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引导学生欣赏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2、感受我国画家对劳动的热爱和歌颂劳动者的画面: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作品,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引导学生去了解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制度转变。从而启发学生体会到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初踏黄金路》是现代版画家李焕民经过长期深入藏民生活创作的作品,赞扬祖国解放后,藏族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与情景。可引导学生去了解西藏人民的生活习性、风土人情,仔细观察人物的动态、表情去体会人民解放后的喜悦心情,劳动时快乐、兴奋的情景。

农民画家刘荣红的《播种》,展现出农民画那种纯朴深厚、新颖通俗、写实与装饰并融的绘画风格。让学生从画中的内容、色彩、构图去了解农民画是繁重的劳动之余,又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用彩笔绘出了一幅幅家乡美的图画,构图那么新颖,色彩又十分强烈,颇具大西北地域特征和当地人的强悍气质,在艺术风格上,直观地描绘生活,色调十分和谐统一、恬静,富有天然的情趣和生机,如一首首美妙的田园诗,又如一曲曲清闲琴曲,富有艺术吸引力和哲理

二、美术活动设计建议:

1、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导入课题(感受与激趣)

听一听:创设情境,播放《伏尔加河船夫曲》乐曲或朗读,欣赏后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看一看:《伏尔加河纤夫》

(1)观察各个纤夫的动态、表情、衣着特点,你能发现哪位纤夫是新手、哪位是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的?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纤夫们是怎样工作的?作者是谁?为什么作者画了大量的时间去写生后才创作这幅作品?

议一议:让学生合作讨论从画面的构图、色彩、内容上如何去感受和理解列宾笔下的纤夫的苦难和坚强的毅力。作者为什么要表现这些纤夫?

说一说: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演一演:模仿纤夫的姿态和动作,体验纤夫的苦难和坚强。

2、欣赏其他各图,要求通过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的方法去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他们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3、分组介绍本组所欣赏的作品的内容、形式、特点及疑问,并综合本组同学的感受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汇报。

4、欣赏课外收集的表现劳动者的美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更多的画家并激发学生学习大师的兴趣。

5、让学生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劳动场面,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画的同学可以通过线条画把自己劳动的感受画出来,也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

6、欣赏评述学生创作的各类作品。

7、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多点去劳动,感受劳动给人带来的无限欢乐。

三、教学评价建议

有计划记录学生学习表现,建议用评语式等级式相结合评价。

四、教学讨论研究

1、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开拓视野,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

2、通过模仿表演,活跃课堂,加深印象,关注学生通过体验去了解作品的内涵及艺术魅力,加深理解。

3、关注学生生活,让他们畅谈对劳动的感受,真正能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美感。

4、通过比较欣赏中外画家的作品,了解中外劳动者的不同之处,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劳动是伟大的,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是光荣的。

5、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但要作适当的引导,不要使欣赏变得肤浅表面,难于达到对作品深度的了解和感受。

五、参考资料

1、知识窗:

●列宾

Ilya Efimovich Repin 1840-1930

《伏尔加河上纤夫》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作品尺寸:131.5cm×281cm

现于圣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藏

列宾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还在学生时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十一个人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代表作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尔其苏丹》。

●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拾穗者》米勒 1857年 油画 83.5X111厘米 巴黎卢佛尔博物馆藏。

米勒:法国画家。他从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就以农民的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人称“农民画家”。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朴实,画面色彩浑厚、沉着,有乡土气息。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米勒自幼便参加田间劳动。长期和妻儿生活在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边劳动,边作画。生活虽宁静却很困顿。他善于运用朴拙的线条塑造单纯而简练的形象,并使之具有象征意义,耐人寻味。画中微妙的色彩变化,使景物笼罩在迷人的光晕中,造成一种宁静而温柔的气氛。但由于他的绘画中洋溢着对农民的热情赞美和深刻同情,产生了强烈地揭露社会现实的效果。所以他的作品及他本人受到当时官方和商人的排斥。尽管如此,米莱还是用他精湛的艺术技巧,朴素的绘画语言为“泥土上的英雄”——农民谱写了一首首赞歌,直至生命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