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谈谈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指导)

求学站 人气:7.34K

在高考中,语文科总分为150分,而作文分达到60分,分值所占比例占语文科总分值的40%。从某种角度上说,在高考中作文写成功了,语文也就考成功了。  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而言,素材就如同大米,就是再聪明能干的人,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积累素材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生活体验、阅读积累、教材积累等。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谈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指导)

一、从生活体验中积累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学生们作文无疑应多从生活中入手。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最后就能拿起笔来描绘生活,所以学生作文的源头还是要有生活。有学生说:“我的生活本来就狭窄,怎么办?”当今高中学生的生活面的确很不开阔。作文材料挑来挑去,还是青菜萝卜“大路货”,如何是好?我以为,你总得设法放一点“感受和思考”进去吧,否则太乏味了!举个例子:有一年考“战胜脆弱,选择坚强”,很多考生不约而同地写了一种压力--考试!这是大实话,十分正常。但很多人“英雄所见略同”,那就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了。有一位考生,也写“考试”压力,也写挑灯夜读,明显地落入了俗套。然而,他机智地加了一点“感受和思考”:夜读中的“我”,忽然发现书桌上的时钟已经快要耗尽电池,那根长长的、瘦弱的秒针,正爬到“45分”那一格,再也爬不上去了;但是,它仍然在顽强地颤抖、颤抖,企图向上攀升……呵,我就是这根长长的、瘦瘦的、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伟大的秒针啊!--读到这儿,阅卷老师的心弦被打动了。这就是生活中作文素材的积累,这就是奇妙的“感受和思考”,这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作文中的“亮点”。

二、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文更是如此,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深厚的文学素养就是最重要的“文”外功夫。文化名人和文学名著的成功运用已成为近几年中、高考满分作文的一个显著的亮点。浓厚的人文意识,强烈的人文情怀,丰厚的文化意蕴,这些得分亮点都从阅读中来。  阅读是吸收,你吸收得越丰富,你表达得就越有神。我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番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细功夫。”再说,人不可能事事都能亲眼去看,亲耳去闻,亲身实践的。所以通过阅读,他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所无法接触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当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谁快速有效的占有信息谁就是赢家。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快捷有效地获取语言文字信息是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的主要途径。近年高考作文亦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学生关注的方面可以是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话题,也可以是自己钟情的体育、影视、音乐等健康的兴趣爱好,把媚俗庸俗的部分网络和电视内容当洪水猛兽提防的同时,也要提倡有益的个性化多方面关注。例如中央电视台进行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活动,是中央电视台借助互联网络等手段与民众共同完成的活动。2007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怀想天空》有一篇满分作文,作者选取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素材,中间穿插贵州麻岭风景区缆车事故中一对夫妇救子事件,层层推进,感人至深。学生对这些社会话题的关注在提升他们奋进、诚信、勇敢等精神的同时,作为作文素材会自然流淌在他们的笔下。学生爱读的《读者》等杂志及一些新闻报纸,也是文本阅读积累的好来源。

三、从教材中挖掘积累

语文学习存在一个误区,有些同学认为学好课本和提高写作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其实,许多满分作文就是吸收课本养料打造出来的。课文的深刻观点、精彩句子、经典事例、巧妙结构都可以成为考场作文的借鉴。有不少满分作文正是成功地借鉴课本知识,将课本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多数阅卷老师喜欢学生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视为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学习过程中,包括高考复习中同学们要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材料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认真研讨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同学们可以集中精力在少量而优秀的文言文作品中去挖掘素材。总结归纳同一素材可用的不同主题或不同素材可用于同一主题。这样效果才更好,学生在写作时才更加得心应手。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素材,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历史危难之际,能够在危难面前“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人不可胜数,但能够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才是真正的脊梁,朴素的爱国情怀中流淌着的是一个爱国者的深明大义。适用话题:爱国 义气 信任 机遇 知人善用。

同学们多方面地积累,丰富充实的素材信手拈来,恰当的使用材料,充分的展现个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积累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