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乐理说课稿 跳动的节奏说课稿

求学站 人气:3.11W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教版乐理说课稿 跳动的节奏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高教版乐理说课稿 跳动的节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跳动的节奏》。

《乐理》课是我校幼师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本学科的学习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特点。按照这样的宗旨,我就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中的基础乐理模块,第三单元第2节内容。《乐理》课程是以节奏及旋律为核心,结合各音乐要素,展开的一系列音乐理论知识的探索,本课的侧重点是节奏的学习,它以模唱、听觉分析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等基本技能,而教材中涉及的节奏的讲解以理论为主,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缺乏实际依据,因此要实现理念与方法相统一,就必须在课堂中增加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达到对音乐基础知识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我分析一下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幼师一年级学生,她们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专业的训练,对音乐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很肤浅的表层,传统的概念灌输式的教学对她们来说很不适合,并且幼师学生以女生为主,在她们当中开展各项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我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了解节拍、节奏、节奏型的涵义。

培养模唱、分析、听辨节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教师演示的观察、分析,区分节拍和节奏的差异。

通过对音符的不同组合,了解节奏型的种类。

通过节奏模打、歌曲听觉分析,加强理论与技能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律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节奏的.趣味,培养稳定的节奏感,进而增强学生表达音乐的自信心。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充足考虑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根据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把这节课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块,在静态模块中,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进行思考,教学重难点为:围绕节奏为主的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动态模块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规律,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对节奏进行听觉判断、模唱、记录、识读的能力培养。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制定了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理论在左,技能在右,一动一静完美搭配:

围绕本课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相结合的特点,遵循感知和表现共存,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感知包含了节奏听辨和节奏认知,并且运用模唱、模打节奏的动态形式来表现,静态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和总结,避免脱离实际的概念式教学。

二、善于引导,善于联系,紧紧围绕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在乐理教学中,我认为善于引导、善于联系是突破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善于引导就是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善于联系就是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知识才能变得牢固扎实,才算学到手,因此我设计了联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将跳动的音乐气息引入课堂的教学思路。

三、听、唱、读、写,推动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

节奏模块的学习,需要具体的音乐形象直观呈现,更加需要听觉分析、模唱、识读、记录四个环节的训练,无论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还是学生的模仿、记忆,都必须是融为一体的,整个教学的主线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事实依据,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师的演示,使学生整体认识、理解、表现音乐节奏。

(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针对本课特点,结合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选择演示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我始终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宗旨,我侧重模仿练习法和听觉分析法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将以上的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呢:

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动中求入(4分钟)

动中求悟(6分钟)

动中求实(12分钟)

动中求趣(15分钟)

课堂小结(3分钟)

第一个环节:动中求入

要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今天幼儿园里要举行一场绕口令比赛,哪位同学愿意成为我们的小选手?来比一比谁说得最棒!”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我吸引了,当我出示第一首绕口令的时候,他们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开始摇头晃脑地朗诵了。通过绕口令比赛,传递着快乐学习的信息,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同时又体验了文字中的韵律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础。随后,我通过填词游戏,从绕口令的韵律联系到音乐的节奏,为了拉近学生与节奏的距离,让节奏不陌生,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难道节奏只用来描述音乐的吗?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你对节奏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并在我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哦……其实节奏就是一种规律,而规律就是一种稳定的模式,巧妙地进行知识过渡和链接,充分体现善于引导、善于联系的设计理念。

第二个环节:动中求悟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对节拍、节奏的性质区分,而节奏为主的理论知识和听觉训练是一个难点。我继续抓住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你说我演的教学活动:“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老师带来的一首绕口令,听完后说说有什么不同?”

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学生的耳朵果然是贼灵的,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增加了打节拍的声音,还能比较出老师念的文字带有节奏感,非常吸引人。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们已经能够从我的演示中听辨节拍和节奏,打铁趁热我进一步追问:“你们能记住刚才老师念的节奏吗?”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一边打节拍一边把绕口令的节奏完整的复述了一遍,最后我把同学们复述的节奏,进行展示,师生共同得出节拍和节奏的规律。

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的方式,弱化视觉观察效果强化听觉分析能力,明白听觉分析在节奏学习中的重要性,顺利解决节拍、节奏的知识点区分,并把学生总结的经验翻译成理论术语,配合绕口令的朗诵,让学生体会节奏的动感,顺利解决了难点的突破。

第三个环节:动中求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打算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让他们主动思考,充分讨论,做到动手、动口、动脑三方面结合。我设计了“画一画、读一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1个单位拍内自由组合节奏型,然后画在彩色的卡纸上。

我以模仿练习为导,音符组合为线,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通过比较1个8分音符和2个16分音符的排列变化,让学生掌握节奏型的对称感,并生动形象地命名为,前16,后16,中间切开的叫小切分,为节奏的学习寻找小窍门。随后学生通过模仿,找出了前附点、后附点等节奏型的规律,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此外,我利用小鼓敲击的方式,组织了师生的节奏模打练习,播放视频片段,拓展思维启发3连音的认知,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突出本课听辨、模仿、识读的重点,顺利达成学生对节奏型种类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个环节:动中求趣

在这一环节,我遵循寓教于乐的思想,注重对学生听觉分析能力的培养,设计了节奏拼图游戏。

挑选3首学生喜爱的儿歌,作为媒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刚画好的节奏型卡片,全员参与全体行动,发挥团队的精神,尝试完成歌曲的节奏拼图,进行比赛,最后集体模唱儿歌。

在游戏中,我捕捉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并指导他们运用节拍听辨节奏,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

拼图游戏融合了动态与静态,理论与听觉分析,使学生在律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节奏的趣味,又通过活泼可爱的儿歌作为诱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深新课知识的印象,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充满了问题才会学趣盎然,我引导学生自我追问:

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了哪个音乐要素?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感知节奏?

我记住了几个节奏型?

(结束语):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的结束不代表学问的终止,同学们要敢于追问,敢于探究,走出课堂,走进音乐!

我的作业布置分3个层次:

基本练习:完成课后练习,用于检查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情况。

综合练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给绕口令编创一条合适的节奏型,并按节奏练习模打。尊重学生的个性色彩,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过一把瘾,获得满足感的体验,充分遵循理论与技能互相搭配,实现教学反馈的全面性。

发展练习:找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把它的节奏型记录下来。通过兴趣的诱惑,对学生的音乐听觉分析能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是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

综上所述,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一个“动”字展开,课堂中充满了互动的生机,从学生感兴趣的绕口令开始,引导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热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填词游戏、你说我演、画一画读一读和拼图游戏,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把跳动的节奏带进了课堂,充分点燃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的激情,展现了节奏的无限魅力。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