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作文合集七篇

求学站 人气:1.3W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赛龙舟作文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赛龙舟作文合集七篇

赛龙舟作文 篇1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赛龙舟作文 篇2

星期五的晚上,妈妈说星期六要带我去观看划龙舟,我兴奋得跳起来,马上就把作业完成,等待明天的到来。

可是,早上起来,天一直在下雨。我没有因这雨水退却,相反更加坚定我看龙舟赛的决心。吃过早饭,我和妈妈带上雨具就向西堤公园出发。来到了西堤公园,那里人山人海的,人群热情高涨,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挤到一个好位置,能全方位观看龙舟赛。

比赛开始了,六条龙舟整齐地排列在起点。枪声一响,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向终点划去,谁也不让谁。大家都在以为4号龙舟必胜的时候,突然3号龙舟追上来了,只看见观众们手握拳头,不停挥动手中的国旗,嘴里大喊着:“4号加油!加油!”快要过终点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3号龙舟领先了一个龙头的位置,但没过多久,4号龙舟就被3号龙舟超前了,终于取得了小组初赛的胜利。

龙舟赛太好看了,运动们在赛场上使出了浑身的劲儿,这是力的较量,是团结的使然。

赛龙舟作文 篇3

小时候,总听妈妈给我讲屈原因为楚平王而投汨罗江,从此便有了端午节,我也似懂非懂地知道了:原来端午节是由屈原而产生的。

相传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投江后,汨罗江畔的百姓们纷纷去打捞屈原的尸体,因此有了赛龙舟的习俗;百姓们把饭团等投入江中,因此有了吃棕子的习俗,百姓们把兄雄黄酒倒入江中,因此有了喝雄黄酒的习俗。

记得前不久,我还了南湖边,看龙舟竞渡,那儿人山人海,一派热闹的景象,南湖边上围满了人,不用说他们就是来看龙舟竞赛的,只见不远处湖面上,停泊着大大小小的的龙舟,龙舟选手们严阵以待,不过一会儿就上了各自的龙舟,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似乎真的是要打捞屈原。一眨眼的工夫,他们就开始了,随着“嘿咻嘿咻”的口号声。他们有节奏地划起龙舟,这使我不禁想象起了当时百姓们纷纷去打捞屈原时的情景……

这些龙舟一个个身长十几米,船头是一条龙头,船尾是一条龙尾,船头有一个击鼓手,负责击鼓,打节奏,以此激励队员们,船尾有一个舵手,手上拿着一只桨,以此来控制方向,中间是船员他们是主要的队员,就是他们使龙舟前进的。看着这些龙舟,我的心中忽然滑过一个念头:在《端午寄情》班队课上,徐州骋说一条龙舟上有20~22人,我眯着眼一数,加上船头和船尾两个人,不偏不倚正好22人,我刚数完,龙舟就飞快地驶向远方,似乎是刻意,准备让我数的……

虽然端午节已经过去,可是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是保留着对端午的无限向往和那个我小时候听过的古老的传说。

赛龙舟作文 篇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吃粽子和赛龙舟是这天必不可少的习俗了。

吃好中饭,我们就早早地来到余杭塘河等待划龙舟比赛的开始。我看见一排排龙舟整齐有序地一字排在河面上。龙舟是用木头做的,很狭长。每个船头都挂有一个色彩斑斓的龙头,随着龙舟的前进,龙嘴就会一开一合。船身插满了各种各样的锦旗,迎风招展。船尾还有一个高高翘起的龙尾。船的两侧坐满了人,中间有个大鼓,一个人拿着鼓锤,另一个人拿着一面锣。还有一个人站在船尾,手握着一根长长的船桨。大家都准备就绪等待号令。

只听一声哨响,鼓声也随之响起,队员们整齐快速地向前划去。龙舟如离弦之箭一般,嗖地“窜”了出去。岸上的人们随着龙舟的飞速前进,为龙舟上的队员们加油鼓劲。我也看得激动不已,为大家的精彩表现而欢呼。一时间,鼓声、号子声、加油声响成一片。

排在河岸边的龙舟也一艘跟着一艘加入进来,大家你追我赶,随着锣鼓的节奏,船上的人动作整齐划一,有些嘴里还喊着口号,听起来更加有气势,让我们跟着激动万分。有些人衣服被打湿也毫不在乎,依然拼尽全力继续往前划;有些人一边划还一边用盆子往外舀水。

原来划龙舟不仅好玩,还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只要大家团结,就能完成很多事情!

赛龙舟作文 篇5

有一个节日叫端午节,有种风俗叫撞鸡蛋、包粽子、划龙舟,在这个节日里我喜欢撞鸡蛋、吃粽子,但让我最喜欢的是赛龙舟。

午饭过后,我急匆匆地奔向南塘街的塘河边。一声声急促的锣鼓声在我耳边响起,我不由得踮起脚尖,迫不及待想看到水面上追逐到的龙舟,穿过拥挤的人潮,挤过大人的腋下,终于站到能看到龙舟经过的位置。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战国时期,楚国的内政发生了变化,大夫屈原劝楚怀王联合齐国抗秦,但楚王不听屈原的话,以至于后来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不愿意亲眼楚国灭亡。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抱着一块石头跳入江中,以身殉国。岸上的人们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滔滔的江水中,哪里还有屈原的影子,大家只好划着小船在江面上祭拜。后来人们把这天称端午节,把小船改成龙舟来纪念屈原,这也成了端午节的一种风俗。

就在这时,一排的龙舟从远处的石桥下提桨待划,随着一声口哨巨响,船上的桨开始飞舞起来,随着船桨的一上一下,水花也跟着一上一下,水手们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龙舟以极快的速度飞驰在水面上,眼看就在面前。我仔细看着龙舟,它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前面是个龙头,后面是个龙尾,每艘船的图案都不同,水手的衣服也不一样,他们还有各自的`一面旗。

‘嘿哟嘿哟’吆喝声和锣鼓声连绵不断,各个队伍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水面来往的龙舟很多,但不管怎么拥挤,他们都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得从我眼前驶过,两岸的观众不停地拿着手机记录这时刻,我心想:他们真的好棒,好厉害。

一波龙舟上去,另一波龙舟又飞驰而来,岸边又是一片哗笑声和呐喊声,平时寂静的南塘河,今天热闹非凡。

赛龙舟作文 篇6

今年的端午节最特别的是爸爸要去参加划龙舟比赛,所以星期天我们就一起去为爸爸加油打气,希望爸爸参加的队伍能夺下冠军宝座。

一到河边只见碧绿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彷彿胜券在握,而站在河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地望着河面。在裁判的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冲出去。顿时,江面上鼓声震天,只见龙舟上的选手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使出全身力气拼命划,只见领先的几条龙船上,队员们配合默契,就连龙舟也特别听从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如布满硝烟一般。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使劲地敲鼓,鼓声配合着选手们的动作,一声声的鼓敲着一旁观看的人们也紧张极了,队员们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那口令里充满了选手们对胜利的渴望。除了爸爸参加的队伍外,进入准决赛的队伍都是实力十分坚强,因为我爸爸当中只有一个人有划龙舟的经验,而且赛前也只有练习过两次,再加上所有选手的体重都超过六十公斤,在准决赛中就被淘汰了,没办法进入决赛,真可惜。

划龙舟比赛流传至今已经有200年历史了,因为历史悠久更具有纪念价值,而且划龙舟比赛可以表现出团队合作的精神与耐力,锻炼一个人的坚强体魄与意志力,因此在各地的主要河川都可以看到。

我很高兴今年有机会现场观看划龙舟竞赛,这样的经验很有趣,将来长大我也要去体验划龙舟,它不但有益身体健康,还可以累积经验呢。

赛龙舟作文 篇7

我们家乡每年五月初五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很期盼,我们盼了好久,终于盼来了赛龙舟的那一天。水面上有两条龙,分别是红胡子的龙和绿胡子的龙,两条龙上有年轻力壮的青壮年组成的队员。比赛开始了,两条龙互相追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青龙的队员们齐心协力、动作整齐,好像信心十足。青龙遥遥领先,红龙远远落后,红龙的队员们立刻团结一致,奋力追上了青龙。两条龙不相上下,最终,两条龙一同冲过龙门!观众们很过瘾,兴高采烈地欢呼着,在叫着:“好!好!”久久不愿散开。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赛龙舟。我们欢迎你来我们家乡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