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读后感:红楼梦

求学站 人气:2.52W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读后感:红楼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1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春年少的女子,作品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史湘云作为众芳中的一员, 被喻为海棠的象征,她有着林黛玉的聪颖和真挚,却没有她的忧郁和褊狭;她有着薛宝钗的才思和醇厚,却不像她那样冷漠和矫情;她有王熙凤的泼辣和爽利,却没有她的残忍和贪婪,她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美女。

一、貌美湘云因其姿容潇洒、高雅脱俗深得众人喜爱。《红楼梦》中并无对史湘云相貌的正面描摹,但是却从侧面写她和宝玉面貌仿佛。三十一回中宝钗提到:“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那椅子后边,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宝玉的面貌书中是描写过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曹雪芹描写的宝玉的外貌,真可谓美极,湘云和他相像,女儿的俊秀之外,也兼有男儿的俊朗。

二、才情美湘云才思敏捷,是个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她热衷于创办诗社,在诗歌评论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群芳宴史湘云掣得海棠花签,签上的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这是苏轼咏海棠的名句。吟咏白海棠,史湘云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况下,她竟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被评为压卷之作。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她的柳絮词,写得妩媚清鲜,黛玉看后笑道:“好得很,又新鲜,又有趣儿。”湘云诗兴到来时,热情洋溢,忘乎所以,被戏谑称为“诗疯子”。芦雪庵联诗,她一边是忙的吃菜,句如连珠,诗如泉涌,力战黛玉、宝钗、宝琴三杰。林黛玉是大观园中公认的最有诗人气度和才赋的少女了,作者写她多次赞赏湘云的诗,可见湘云的诗才的确是出众的。此外,第三十一回,湘云与丫环翠缕拾金麒麟论阴阳,与翠缕的一问一答中,可能看出:湘云较之宝钗,黛玉才华出众,学识渊博,懂得周易之理,阴阳学说,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兼有宝钗的才思,又有着黛玉的聪慧、少女的活力。 三、率真美第一、她的笑。读过《红楼梦》的人,恐怕都不会忘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的出场,无独有偶,湘云的出场也是先声夺人的,她是和着笑声出场的。湘云是大观园女儿国里笑得最多一个少女,她常是“大说大笑”,“拍手笑”,“拿手帕子捂着嘴呵呵的笑”,有时笑得“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甚至笑得“连人带椅子歪倒了”。……,她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活跃起来,就有了欢声笑语。第二、她的说。这不是赞她说的妙,而是讲她说的直,快人快语。而最能说明她心直口快的事,发生在薛宝钗生日看完戏后,当大家猜出戏中小旦活像黛玉,都不敢说时,湘云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脂砚斋评湘云“事无不可对人言”,可见口快口直是湘云豪爽性格的另一突出表现。史湘云的真率爽直,不只是说笑,在实际行动中也有不少表现。

《红楼梦》前80回,写了史湘云两次酣眠,一次酣眠芍药茵,醉后睡姿优美动人;一次酣眠桃花被,睡得痴酣而无所顾忌。这些日常生活场景,看似平淡无奇,却把湘云豪放爽直的独特之美,通过生机盎然的意境,色彩协调的画面,动人心魄的人物仪态,表现得令人陶醉、神往。

第三、为人、为事。她很少或者说根本不会为自己打算什么,争取什么。即使后来劝说宝玉读书,遭到宝玉的责备之后,她以后再也没说过类似的话。并且对宝玉一如既往,毫无芥蒂。她就是这样一个胸无心机,不用心机的姑娘。湘云没有林黛玉的尖酸小性儿,也没有薛宝钗的世故精明。她是个直来直去,有话明讲,从不因口舌龃龉而耿耿于怀的爽快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湘云与奴婢之间特别亲密的关系,无论对平儿、袭人或者香菱、翠缕,她都一视同仁,从来不“拿小姐的款”。湘云的思想性格不与封建传统一致的一面,是她人品美的体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史湘云的身世是凄凄切切的, 但她没有黛玉的自卑心理,也不像黛玉那样自怨自艾,悲天悯人,用眼泪和叹息来折磨自己,她总是以乐观、旷达、宽宏量忘却自己的不幸和不快,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她那豪情率真的可爱性格,更没有扼杀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爱说爱笑,率真和豪爽,这是史湘云性格难能可贵的一点。总之,人品美、才情美、性格美表现在独具特色的湘云身上,正是二百年来绝大多数读者深深喜爱、热烈赞叹这一艺术形象的主要原因。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2

小时候我读《红楼梦》,不解其意,只是囫囵吞枣,粗啃一番,不能从中体会出作者之心。待大些后重拾,我参悟得仍然不怎么好,却也“吃”出了几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角其中味”。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作者曹雪芹从头至尾全以记叙为主,却从那字里行间能真切地读出作者对于世态炎凉的悲愤。本书以大荒山下一块女娲补天所剩之石到红尘中享受一番为线索,以凄美的宝黛爱情烘托出了作者“瞬息间乐极生悲”的感叹。书到最后,黛玉仙逝,宝玉出家,败坏上年的光景,昔日的富贵荣华转眼间便成为了过眼云烟。且看那大权在握的王熙凤,到最后却连一个像样的葬礼都不曾拥有;那些曾经娇嗔软语的小姐们,也都作鸟兽散去。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或者只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罢了?

宝黛爱情,这一在曹雪芹笔下被抱定到极致的爱情故事,拿它与崔莺莺与张生相比,少了一分结好,多了一分离悲;拿它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比,少了一分诗意,多了一分沉重; 拿它与罗密欧与朱莉叶相比,少了一分浪漫,多了一分泪水。这一切都只为前世神瑛待者的甘露之惠,今世绛珠仙子的偿泪一生,却引出了多少不该发生的风月故事!小时的笔马青梅两小无猜,纵有你争我闹,但最终两人却仍是……

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谐音,将自己的感慨巧妙地掩在一个个人名之下。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或这只是“原应叹息”矣!甄士隐这个只在《红楼梦》形状与结尾出现过的人物,心向往之已经将所有事情参透,却始终是守口如瓶的“真事隐”。贾宝玉,甄宝玉,真假难辨!

于是,我读后便作诗云: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3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所有的这些人,都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了没落,适当反抗也捍卫自己利益必须的。以悲剧做结尾的中国古典并不多见。

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初见时,都在心中暗自衬度:这人好生眼熟,似在哪里见过?只是那宝玉快人快语不禁说了出来,引得贾母嗔笑。但他心中却再也按捺不住问黛玉,妹妹可有玉?黛玉只答道:那玉本就是件稀罕物,岂能是人人都有?宝玉竟登时跳了起来,上演了一场砸玉风波。现在想起来,心中一阵酸楚,这已经是一个悲哀了!两个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的人,竟没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东西!黛玉怎会不痛呢?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她有什么呢?她多么想要一个可以和宝玉相配的东西啊!但是,偏偏,偏偏她什么也没有……她只是一个孤女,一个父母早已双双亡去的孤共啊!

一个从小寄居在舅舅家的孤女,谁会在意,谁会去安慰这个倔强,自尊又脆弱的女子呢?她开始变得小性儿,变得像小心翼翼又全副武装的刺猬,对一切有金的人敏感,金玉良缘已变成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要如何与整个封建的家庭对抗呢,只能亲眼看着贾宝玉离自己远去,娶了薛宝钗,而自己孤独的离开人世,这之中的故事可谓曲折复杂,也正是真正的悲剧——将美丽柔弱的林黛玉在观众眼前一步步逼入绝境,而这个故事之中,没有人是错的,令人不由的悲痛不已。

多说无益,这样的故事可谓真正的悲剧,充满了美与痛,给人以反思与启发。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4

明清时期的经济由于闭关锁国从最顶端逐渐的走向衰败。而《红楼梦》中的“薛王贾林”四大家族便见证了由繁华走向衰落,甚至家破人亡的全过程。

林黛玉,是因为母亲病逝。她的外祖母(即贾母)听闻此事,心中对黛玉产生了可怜又疼爱之情,想将黛玉接到自己身边,给她一些依靠和安慰。黛玉在贾母的千呼万唤之后才离开父亲来到了贾府。黛玉的母亲曾告诫她在贾府中的生活,要多加留心。所以黛玉在贾府中的生活可堪称为步步惊心。黛玉刚开始对宝玉是不愿靠近,怕这个一直受宠的宝玉会为自己添麻烦。但后来两个人相知相熟之后,特别是在吟诗作曲中更成为了知己。黛玉,柔弱,身体又多病,在贾府中也没有多少地位,而且要小心处事,只怕惹恼了谁的女子,最终在大家(除宝玉外)的欺骗下,在宝玉成亲当晚病逝,无声无息地离开这本不属于她的世界。

贾宝玉,一出生便含着一块玉,这就是贾母宠他的原因之一。宝玉的性格叛逆,总是喜欢与女子呆在一起吟诗作对,宝玉最初见黛玉时是先看都没看就去换了衣服,但等见到黛玉后,就非常的喜欢与黛玉在一起。当两人都明白对方的爱慕之情后,宝玉又送了黛玉他旧时的手帕,意喻着对黛玉承诺只对她一个人好,可惜最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宝玉和宝钗成了亲,也知道林妹妹已经不在了。之后他便一直失魂落魄,直到家中有变故,才恢复了。但在宝钗的又一次刺激下,宝玉又变得失魂落魄,直到他看破红尘,当了和尚。

宝钗,一个一心想坐贾母位置的人。在黛玉生病时,给黛玉送去补品和问候,是为了让黛玉对她的戒心放下。最终,贾府败落,她想继承贾母的那种地位已不复存在,况且宝玉出家当了和尚,她只能成为一个寡妇。

通过对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三位主角的人物塑造,可看出当时的封建专制是多么的残酷。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也达到了一个最顶峰,使得“薛王贾林”这些大家族一样走向衰落,而平民百姓更是苦。正可谓:国富,百姓苦;国亡,百姓苦。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5

今天,我读完了《红楼梦》,感触颇深。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点 。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了《红楼梦》这本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6

一棵小草要如何报答用清泉浇灌了自己的神者?唯有他化为人形,用一生的泪水报答。

她们出众的才华令人叹服,美丽的面容让人神往,然而她们的悲惨结局却让人悲伤,谁破坏了黛玉的梦想?两个恋人真心相爱却不能相守。

是王熙凤,一局偷梁换柱迎合了一些人却害苦了更多的人。

因为她的计策,贾母的“命根子”完婚了,贾家后继有人了,王夫人的宝玉有希望了,贾政可以放心上任了;因为她的计策,黛玉都不能再做梦了,带着遗憾把诗稿焚烧,让爱化作一缕青烟;因为她的计策,宝钗走上了一条凄苦,冷寂的人生之路;因为她的计策,宝玉失去了知己,没有了牵挂,奔青灯古寺而去……追根溯源,害死黛玉的不是王熙凤,而是贾府。

黛玉那么单纯,她只想要自己的爱情。

但是,豪门深似海,无论是贾母,王夫人还是胡道长那些外人,还是袭人,晴雯那些丫头,都盯着二奶奶的位置,她单薄的身子,如何能承受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贾府的那些人,那些事,带走了异乡的黛玉,害死了可怜的黛玉。

真的是贾府害死了黛玉吗?那又是谁害了贾府?林黛玉来贾府是投奔亲戚来了,贾府用礼仪接待了她,但是贾府根据当时的标准也为宝玉选媳妇当然不会选择体弱多病的黛玉,他们根据黛玉的性子,又爱生病大胆推测将来定是个活不久的人,他们不敢要,葬送了黛玉的爱情和生命。

从她住进“潇湘馆(消香馆)”那一刻就注定了她香消玉殒的悲惨结局。

在那些种种悲伤的背后,隐藏着无数古代女子的命运,无论是挣扎着的、反抗着的、还是接受着的,最后她们都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去……是谁害死了黛玉?到底谁是杀死他们的真凶?是谁?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7

花儿开了又落,相顾无言。千古红楼,悠悠一梦。一场《红楼梦》,记载了多少人的爱恨离愁,又葬送了多少人的青春韶华。

——引子

难忘《红楼梦》中病榻前黛玉清瘦憔悴的面容,凛冽的寒风中颤抖的身躯,还有那飘动的素衣。就这样,她在轻唤一声“宝玉”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一如葬花般平静、安详。她是朵生性纯洁的芙蓉,幽幽芬芳留下的是无尽的凄美。她美丽的容颜尽管被泥土覆盖,但她的倔强、她的尊严已永远凝固成墓碑边久饶不散的轻烟。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芙蓉凋零,却犹存暗香。

难忘《红楼梦》中窗纱前宝钗面带愁意的笑容,那抹笑容中透露出无尽的悲凉。她自是如愿地嫁与了宝玉,但宝玉心中对黛玉的思念她又如何不知?她得到了“宝二奶奶”的名号,却独守空房。她是朵艳冠群芳的牡丹,浓艳的颜色背后隐藏着无尽的泪水。她那绝美的容颜后,又藏了多少哀愁?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牡丹凋零,却犹存暗香。

难忘《红楼梦》中绿荫下湘云金光灿烂的双手,那只麒麟在她的手中熠熠生辉。她那豪爽大气如须眉般的品格,是大观园中最洒脱的风景。冬日里她扑出的那个雪印子,承载着她多年来美好的回忆,随着来年春日的阳光和煦,消逝在茫茫天地间。她是朵娇柔怒放的海棠,怒放过后,却仍是“湘江边逝楚云飞”的悲惨。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海棠凋零,却犹存暗香。

难忘《红楼梦》中秋风中探春满纸墨香的花笺,秋爽斋内的海棠诗社,记载了大观园鼎盛之时的繁华。高雅奇清的诗句,是她闺中的慰藉。她是朵杏花,淡淡花蕊中散发出清幽的芳香。清婉温和却又非她的本性。她的结局纵是远在海外,却也是保住了一世的平安。可一世平安过后,她会在思念亲人的痛苦中逝去吗?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杏花凋零,却犹存暗香。

再绮丽的梦,终究也是梦醒。红楼就是一场梦,梦醒时分,才意识到,那些风花雪月、富贵荣华,不过只是虚幻,悲剧的结局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收尾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8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由盛到衰的生活。

在《红楼梦》中,我知道性格率真、聪明伶俐的晴雯,有着一种纯真无邪的美;我知道内慧外秀、温柔娴静,行动似弱风扶柳的林黛玉,有着一种病态的美。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只因她清醒地知道,聚时欢喜,散时岂不更冷清。冷清则添伤感,倒是不聚的好。而贾宝玉只愿人生常聚,唯怕筵散花谢,悲伤不已。其实贾宝玉内心亦是醒透的,世间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又何来朝暮花好月圆。他曾对袭人说过:“你不用忙,将来有散的日子。”

大观园散了,曾经在春天里艳丽的仿佛空气都为之烧灼的花败了,曾经争妍斗艳的群芳也散了,死的死,走的走,来不及道一声珍重。再无莺歌燕语,觥筹交错,再无诗词对答,嬉笑咿呀。多少功名恩情,清浅如风。冷雨敲窗,繁华过后,总是冷漠登场。记得在家庭聚会上,大家都是热热闹闹,笑容挂上了每个人的脸,爷爷奶奶也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然而聚会总有结束的时候,结束了,人也走完了。看着原来热热闹闹的屋子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不免有些伤感。

突然明白什么:人生就像一场华美的筵席,纵算你是最后一个离场,亦改变不了它散落的命运。人生犹如过客,一世繁华,也敌不过无情岁月。林黛玉的命运,我为她感到可惜。只因为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她清新脱俗不染污尘。但她的自卑情结是性格使然,也筑成了她红绡香断的悲惨命运。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大观园就像一场梦,但却表现出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于恶。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9

今年断断续续的又读完了一遍《红楼梦》,掩卷而思,真有一种“云深不知处”之感,红楼中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牵动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独具人性,千人千面,没有丝毫的雷同首先要说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身世孤单,精神压抑,加上寄人篱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我十分脆弱。黛玉初进贾府时,时时细心,事事谨慎,言谈举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别人耻笑。

第一次见到宝玉其人时,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而宝玉眼中的黛玉,自然与众人眼中的不一样,“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所以当发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竟摘下自我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我也佩服黛玉的美丽才情,但总觉得大家闺秀就应当如宝钗般大度有气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鸡肠、尖酸刻薄。宝钗博学多识,深沉理智,端庄贤淑,然而也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实更多的是遵从母亲之命,嫁给了一个不爱自我、亦不被自我所爱的丈夫。

贾母说她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之后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样安顿,一时待他不好,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做人就应当这样,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红楼女儿们个个个性鲜明、美丽可爱,《红楼梦》这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的好书。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10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宅在家里,出不了门。这段时间成了我读书的好时机,让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了。为什么呢?读完这篇读后感你就知道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人读了《红楼梦》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看来,这本书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以一个悲惨的结局作为一个结尾,这本书也讲出封建社会制度的败坏。贾府和其它家族以及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一个阶段。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林黛玉,她是一个体弱多病,且自怜,自卑的人,因为自己的这些行为特点而让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因此,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只有相信自己,给予自己力量,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结局中,元妃过了世,使贾府失宠,被抄了;贾府中的人犯了罪,别关进狱里,也是贾府被抄的原因之一。读了《红楼梦》这本名著,也让我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贾府的由盛到衰,其中,只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后面元妃过世了。难道,真识的原因就是元妃过世吗?而是贾府不努力,去依靠元妃,元妃不在了,他们就自然倒下了。

我想贾府的没落再次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改变命运!有一户人家,他们家的女主人是一个官二代,每次都是依靠她拥有的关系去发财致富,从未想过要自己努力,过得日子基本叫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突然,有一天,让她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父亲过世了,所有跟她父亲有关系的人再也不去接触他们家了,听到消息后的她,心情已经崩溃,从此,她领会到要自己脚踏实地去做事,不能去依靠别人,只有自己做出来的事是真实性的,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活。

一个简单的实际例子让我领悟到无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好,不能贪婪。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11

寒假里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就有《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一拿到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我被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情节吸引住了。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全文。

故事讲述的是母亲病逝后,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这本来是一段很美好的姻缘,但是因为凤姐的从中作坏,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富有,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他的。他很疼爱宝玉,我不是很喜欢宝玉这个人,作为男人应该拿得起放得下,可他轻佻,顽劣,屡教不改,最后是黛玉的离开才使他醒悟过来。林妹妹是一个多愁善感,动不动就哭,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女子。我觉得她生在那个封建社会真是不幸。也许是接触的人太少了,她的面前只有一宝玉,宝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她的神经。

我也曾经看过红楼梦的电视,我觉得里面的有此片段真的是很有想象力,黛玉在一片桃花树下,提着一个小蓝子和一个小锄头,纤纤弱弱的葬花。还有一个画面是宝玉和宝钗结婚,这里是高朋满坐,热热闹闹。那里是黛玉一个人躺在床上,流着眼泪,思念宝玉,最后悲愤吐血而亡。

这个家因为有了贵妃而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最后也是因贵妃的去世,而使家中落魄,最后宝玉出家当了和尚。这里面祥细的讲了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败。

曹雪芹生动的人物刻画,完美的景物描写,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12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13

小时候看红楼梦总是走马观花,因而许多章节几乎是跳过不读,有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之意,不过小说里的诗词却还是深深吸引了我。那清新可人,清雅婉丽的诗词,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每每读的时候得觉得赏心悦目,给我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读了之后又觉得韵味无穷,久久不忍释手,所以书里诗词直到今天我都是记忆犹新,并且对大部分诗词都能能够够一字不漏背下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长,在读了无数遍之后才算对红楼梦诗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红楼梦》不仅是融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医学、建筑学、美学等为一体的博大精深的古典小说,也是一部蕴含着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娱乐文化等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还是一部表现封建社会的兴衰史,反映封建社会文化的浓缩史,同时更是一部堪称一绝的诗意化的艺术奇珍。一部红楼梦可谓是做到了诗中有画(话),画中有诗(事),诗情画意给后人留下多少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纵观红楼梦一书,诗词是琳琅满目、枚不胜举,佳作连篇、美不胜收,散发出艺术的芬芳与思想的光辉。琴棋书画、诗词曲赋不仅增添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也丰富了这部小说的艺术美感。因而博得世人的喜爱和青睐,也因此引来历代众多的红学家、探佚者和红楼梦爱好者纷纷去研究和探讨。

对于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来说,诗词就宛若呈现在夜空上的繁星,璀璨而灿烂;诗词就象点缀在这部奇书之中的一朵朵绚丽的小花,异彩纷呈。诗词就又好比散落在这部奇书中的一粒粒的珍珠,晶莹剔透,诗词就犹如在镶嵌这部奇书中一颗颗的明珠,华光璀璨。每一首诗和每一首词都闪耀着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光辉。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14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时候,对“红学”的说法是有些怀疑的。那时候我没有办法想象,一本书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直到自己也品读过、学习过,才知道其中的深意。

《红楼梦》当中咏柳絮的词便是如此。古人写状物的古诗词,并不是单纯为了描述应该物件,而是为了托物言志,达到寓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效果,因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立意,寄托不尽相同的感想和寓意。大观园中的几次诗会都体现了这一点。

薛宝钗笔下的柳絮是坚强、积极、主动的,尽管柳絮没有根,但它“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不仅如此,柳絮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它要积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语之间的豪情壮志让人拍案叫绝,一改女子诗词中的哀艳。这种与众不同的寓意,也是宝钗性格的体现。

林黛玉笔下的柳絮是悲凉的,如同那些漂泊无依的女子,和她一样没有自己的家园。柳絮没有自主性,因而它“漂泊亦如人命薄”,那有如棉桃一般的白色又勾起了黛玉的愁绪:“韶华竟白头”,年纪轻轻的她,却是身体虚弱,自知命不久矣,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柳絮嫁与东风,她的生命在风中消散。

作者能够将满腔热血与多愁善感拿捏得如此准确精到,且一人同时作出多首不同题材的诗词,这一方面就已经令人惊叹。而“柳絮”这个意象在全书中也有着明确的寓意,它指向着荣国府、宁国府当中美丽女子无依无靠的命运,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剧。这一意象与全书的主旨立意相契合。

如柳絮一般的人生,终究是无奈的悲凉。

高二读后感:红楼梦15

李纨这个人物,作者把她设计为"单亲育子,善良母性"的典型,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九)。高鹗根据判词和曲子,在续书里完成了这个人物完美形象的塑造。如果在明朝,这样的节妇是要授奖立贞节牌坊的。作者没有朝这方面写。虽然没有把她写成快乐的寡妇,但是她兼职于诗社掌坛,领导姐妹们读书练字,举行聚会,倒也悠然自得。

贾代儒的教育形式已经落后,他的私塾受社会污染太严重,读后感《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九)》。学生们不好好读书,谈起"性"来,争得大打出手。李纨能在如此重污染的氛围里,把儿子贾兰培养成才,没使他落入污泥浊水中,功不可没。从这一点讲,她还不是一个完全悲剧性的人物。对于当今社会离婚的男女很有教育意义。

《红楼梦》,不仅写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册"里,十五位女性的悲剧人生,还写了尤二姐吞金,尤三姐拒辱自刎,鸳鸯拒嫁殉主。这十八位女性,除了凤姐、尤二姐,她们的悲剧命运都由于男人。"家事消亡首罪宁",男人是败家子。

香菱比别的女人又苦一层,不仅有一个犯了杀人罪要处斩的丈夫,还遇到一个泼赖十足的,霸占正房位置的女人夏金桂。"自从两地生孤木(孤木一是牢狱里的杀字,孤木二是家里的桂字),致使香魂返故乡。"

《红楼梦》不是写一个家族的兴亡,是隐喻一个国家应当怎样对待女性,怎样调整穷人和富人的关系。

高鹗续的《红楼梦》基本上是连贯的,也符合总体设计。如果是"白茫茫大地好干净",那就没有李纨与巧姐的戏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