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读后感

求学站 人气:7.01K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读后感1

与Diana相识已久,相识于网络那张密西根湖畔的书桌,到之后相知,戏称为同桌,彼此早已交心。

全书是早年博文的汇集,按主题重新编排,是整个《美国教育微观察》系列的第一本,与当初阅读的感受又是不一样,既感觉重温往事,又有豁然一新的感觉。

七年前,第一次看到博文,就眼前一亮,这是我喜欢的教育模式。当然,这些不是美国教育的全部,更不是完美的教育,但是这些是可操作的“好”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从Alex的课程资料,课程要求,能够明白:美国小学教育所有要求呼应着大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某种考核。最重要的是Diana的视角是少有的,一流企业HRD的职业视角,这使得博文包含了对人生发展的理解。

草根博客第一需求是自娱自乐,并没有个性想法,七八年一路写来,从博客到微博,成为了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的一个样本,平实地记录着孩子的成长,资料相当丰富,如同我多年前透过美国记者特克尔的《working》(国内译作《美国梦寻》)了解美国社会的体验一样,Diana的笔触展现了Alex所经历的教育中种种细节,相当精彩。

无论是网友,还是更近距离的朋友,都期望这些文字能出版。之前出版过一部分,但就完整性而言最终要感谢凤凰颐和,能为Diana的记录独立出版,更加清晰地呈现。

《没有围墙的学校》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本,展现了美国教育的一个潜在力量,即社会是教育的基石。这不仅仅仅是理念上的,也包括社会主流价值对于学校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源对于教育的支持。美国社会重商,一切能够用金钱量化,向来不会耻于谈钱,但是这不影响社会各部门在全民教育中的社会职责。整个国家对教育的`支持不全是免费,但是却是近乎无死角。

当初第一次看到Alex去西北大学优才中心上课,略微吃惊。尽管大学为小学生办夏令营并不新鲜,但将Alex的校外课程算学分,这个就十分有好处了,这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即使学校资源有限,所有的外部补充是能够被认可的,这相对于我们还在执拗奥数加分还是不加分,理念的开放模式是截然不一样的。这件事情除了大学的社会职责之外,其实也能够包含一个些许的私心——提前争夺生源。

当Alex第一次去费米实验室活动时,令我惊呆。那但是全美顶级的物理实验室,其开放程度相当令人羡慕,尽管有些区域并不会开放。(去年我家孩子参加全国科技夏令营,在天文台过夜观星。国内这方面的改善,也令人欣喜。)这种顶级的科普,所带来的激励作用,一般人难以想象,但无疑会在一些孩子内心播下种子。

当然,这不是故事的全部,Diana在书中总结到:教育是全社会的事,而不是靠老师在学校单打独斗,也不是靠家长在家闭门造车。学习是全方位的事,不是坐在教室的四堵墙里为了一时半日的第一名而刻苦努力,而是要常"走出户外让我们看云去",像感应器一样感应周围的信息,做出适当的反应。教育是交响曲,绝不就应是独奏曲……

正是这种强大的全社会基础,使得美国的教育选取余地很大,所谓在家上学模式,并非独自在家上学,而是能依靠许多可调用的社会资源。这种开放体系本身,也带来了教育评价体系的开放。国内没完没了关于“通才”与“专才”的争论,显得并非必要,在美国更广泛的尝试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成长,也将更容易找到属于自我人生的可能性。

这个世界,没有一所学校能够带给完美的教育资源,哈佛都鼓励学生去选修别校的课程。尽管学校之间的竞争是有的,但从社会的职责来说,全社会的共同协作,不仅仅仅是带给商品好处的教育产品,而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可能。

美国教育并非万能,美国基础教育看上去弱,但是自有其系统性。正是这种系统性,才使得美国教育到高中大学阶段后得以加速。

Diana的记录,能够算是一个十分好的他山石样本,期盼她的后作。

《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读后感2

流连于这本《没有围墙的学校》,我甚至常常对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特有的包容顶礼膜拜。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对待,都让我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尤其全人学校创办人老胡子那种当孩子犯错后,“只有宽容后,与孩子认真讨论,才能使他们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考”更深深震撼着我的心。

《三剑客大闹江湖》中,老胡子沉着、镇定。三剑客犯错,而他在未弄清楚真相之前,并未先预设立场判断,也没有进行机械式的教导、警告,而是以不同于寻常人的耐心在接纳孩子的偏差行为。试问哪个人在儿时没有淘气过,没有种种的恶作剧?孩子犯了错,我们老师一向是谆谆教诲不绝于耳,模式化的训斥、严厉的态度让孩子有的只是后怕,他们知道以后不能这么做,也不敢这么做,但大多却不明了错误究竟出在哪里,学生不敢问,只是一味的遵守和服从。他们从此不再问为什么,就这么糊里糊涂的做着老师和家长的乖孩子,当然他们也就永远缺失了好奇心与创造力。现在想来,自己多少有些后悔,后悔没有倾听孩子的心声,后悔浪费了这一个又一个极好的教育机会。孩子一旦犯错,前一分钟还提醒自己要接纳错误,和声细语,然而一看到学生那副满不在乎,泰然自若的摸样,我的内心就已怒火中烧。以暴风骤雨代替理智与宽容,而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分辩解以及同孩子商量的机会却微乎其微,更莫说类似孩子损坏菜园、拆毁农舍这样严重事件,这样想来不觉分外羞愧。倘若我够镇定,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给他一个解释甚至反驳的机会,分清学生的对与错,我想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书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教育不是只有一条路,但是教育常常使人走上同一条路”。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向着“传统”一条道走下去。从看到全人学校这个名字开始,我便思索究竟什么是“全人”。书中每一个小故事无不渗透着这个概念。他是一种自然地,无拘束的,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甚至是触及灵魂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悟出对与错的真谛。而老师在其中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他的以身示范,他的是非分明,就是给学生树立的标志。老师和学生并不是上与下、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朋友,一位乐于倾听学生话语的朋友,只有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他才肯向你展露心扉,才不会失去那份珍贵的天真和童心,还学生以“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