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韵文的传承歌词

求学站 人气:9.2K

今日看到方文山老师的博客,得知“由余光中教授指导的台北县中小学韵文读本补充教材,收纳的韵文来自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以及元曲等,甚至还有昆曲牡丹亭都在教材选取范围内,相当的多元,方文山和周杰伦的「上海一九四三」也在里面,被选取的理由之一是「内容经《文史考证》又押韵」。”对此事深感欣喜,在此向方老师表示恭贺,方老师的这篇歌词入选,不仅仅只是一种象征;而是,对文学(新诗及有韵文的创作)和音乐作词界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有韵文的传承歌词

其中方老师表述非常精准、精彩,遂引用如下“……而是编辑委员此举起码表明教育体系没有忽略与漠视流行音乐的通俗影响力。而且现今音乐与文字如此紧密结合的文字创作,已被歌词垄断早己是不争的事实,新诗作为纯文学的文字创作,跟音乐的互动几近于零,除非创作当下刻意以诗歌的形式并兼顾韵脚的元素去创作,否则绝大多数的新诗都很难谱成曲,既然此次中小学的补充教材为韵文,那么岂能对现今唯一具韵文形式的文字创作─「歌词」视而不见,而只收录离现代人几百几千年前的传统韵文(诗词)呢?所幸编辑委员们并没有与时代脱节,虽不能说是重视,但起码没有忽略歌词做为近代韵文的传承事实与贡献。”

有韵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古老,乃至在几百年前,一直是最繁荣的文化体裁;由这件事引发我不少思考,第一,大陆对有韵文文化的`教育缺失,大家应该知道,国学在香港和台湾的兴盛,真的不亚于大陆,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佛学的一些大师,孔子哲学研究的名士,包括繁体字的使用等;第二,余光中先生是非常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人士,最著名的诗句有“乡愁”,虽年事已高却一直致力于国学文化的传播实属难得,对于看到此次教材收纳有韵文之广泛,感慨良多,尊敬之感由衷而生。

还是说说中华文化韵文的传承,韵文是非常古老而优秀的载体,即有着鲜明的韵脚,朗读非常优美动听,而且容易记忆传播;(韵文定义: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如古时教育课本的《三字经》一句三字,押韵,宗旨是强调学养的重要性;《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千字文》四字一句,音韵和谐,内容涉及天地万象,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百科知识美文。都有着历经千年的传承魅力,至今仍为基础国学的经典。还有一种文体“骈文”,“文以六朝为宗,骈俪尤绝”,旧时的一种文体,要求词句整齐、对偶,重视声韵和词藻,有别于散文。据我观察古代碑刻、历史建筑等的记事,一直沿用骈文。

对有韵文的评析,不能不提到《文心雕龙》。这是我觉得对古代文学评价含金量最高,最有价值的文学评论书籍。当时在看到这本书时,不禁写下了这样的读书轨迹:

刘勰(约465——520)南朝梁人。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然其名未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32岁时开始,历时五年,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书超前人,体大而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大。

这本书简直太牛了,对文章修辞美学在距今1500余年之遥,已经有了相当精辟理论,我想后人难有出其右者,对于写词的人值得一看,后悔此时才看到此书,用现代词讲——刘勰简直太牛逼了。

我平时基本不看电视,不会网上游戏,喜欢读纸质书,有书摘的习惯。读《文心雕龙》时关于韵文的书摘如下,可以了解下有韵文的重要与承袭。

在文体论里,他分论文(有韵文)叙笔(无韵文)两部分,论文的十篇是讲有韵文的,有韵文的后四篇《诔lei碑》《哀吊》《杂文》《谐隐》,实际是有韵文和无韵文的结合,但刘勰认为这四篇主要还是讲有韵文,所以列在这里。先后次第,都有含意,约举如下:

论文十篇——有韵文

一、明诗有韵文以诗为最早,又《诗经》是经,故居首。

二、乐府诗的合乐者,故居二。

三、诠赋赋是诗的流变,故居三。

四、颂赞是诗的流变,但不如赋重要,故居四。

五、祝盟颂本告神,祝盟也是告神的,故居五。

六、铭箴铭是勒功,箴是刺过,生人之事,次于告神,故居六。

七、诔碑死人之事,次于生人之事,故居七。

八、哀吊哀夭折,吊灾祸,与死丧有关,故居八。

九、杂文文体之散杂者,不足以分立各体,总称杂文,故居九。

十、谐隐譬九流之有小说,不成为家数,有轻视意,故居末。

古代最早的《诗经》是孔子编撰整理的诗歌总集,也就是说那是一本古代的歌词集;《乐府》更不用赘言,都是当时的歌曲,可以拿来唱的;包括宋词也是当时脱离曲牌的“歌词”创作;元曲、戏词就更是歌词了,可见——歌词创作根本就是文学中有韵文的一部分,《诗经》便是最早的流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