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集合7篇

求学站 人气:7.86K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说课稿集合7篇

说课稿 篇1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信片里的城市》。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九年级艺术第一单元《感受都市风貌》中的第一部分《都市印象》。学生对于城市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里,感受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此为切入口,第一单元《感受都市风貌》中对古今各座城市的介绍和展示,学生了解到国内外的很多著名的城市。元旦将近,学生用来表达美好情感的方式很多,而明信片是一种既经济又优雅的表达方式。《明信片里的城市》这一课在单元中是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生活、与人交流、给人以温暖的一课,因此本课的教学十分重要。我将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古今不同城市特点及明信片的历史和构成要素;第二课时用于学生创作作品。通过明信片的学习,学生的视野会更宽广,更加了解和珍视人类文化遗产。

1、教材地位与教材内容:

《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指导纲要》的课程理念中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感知、艺术实践、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等过程,全面提高艺术素养,不断开拓艺术视野,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

《明信片里的城市》主要是学生欣赏和了解古今中外各具特点的城市以及明信片的结构、历史及文化内涵等,运用明信片这种既经济又优雅的传递方式,在设计明信片的过程中融入思念、关怀、祝愿以及对自己家乡、祖国的热爱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在认识美、欣赏美和创作美时与人和谐交流,给人以关怀,而且能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的信念。所以本课在这一单元是至关重要的,是最能抒发自我情感的一课。

2、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三年初中美术基础科目的学习和部分创作的练习,有了简单的设计创作的能力,正是绘画设计兴趣高涨的时候,对于明信片描绘城市的内容完成已经可以胜任,本课他们了解到能亲手制作明信片送给亲人、同学、老师,会更加感兴趣,迫不及待来完成。

3、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倡我们将知识、技能、情感三个领域目标予以整合,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城市的魅力,了解明信片的作用,用学习过的美术表现手法在自己的巧妙构思下,创作出自己漂亮的明信片,亲手送给自己的亲人、同学和老师。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基础水平,我制定教学的重点是明信片的历史和构成要素,教学难点是明信片的意义和价值。

二、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一套关于城市题材的明信片和奥运城市的明信片。

学生:一张硬卡纸、铅笔、直尺和红、黑色水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

1、导入:设置提问,导入课题。

解析:大家寄过信吗?又有谁寄过明信片?它和寄信的区别在那里呢?接着自然过渡到“今天我们要自己制作明信片。”当学生知道要亲手制作明信片送给亲人、同学和老师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兴奋,因为他们又可以把自己的成功展示给他人了!

2、介绍世界上第一张明信片的产生过程和中国第一张明信片的发行时间。

解析:小故事:在1865年10月的一天,一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可是到了邮局信封装不下,没有这么大的信封。正在为难时,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等写在画的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寄到了朋友的手里。这样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从这一点说明,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共同发明的。后来国家专门印制这种卡片,在1869年10月1日把这种卡片称为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中国第一张明信片的相关信息课后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查找。)

3、通过上面的小故事和对教材的学习学生简要概括什么叫明信片,讨论回答。

解析:1)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有信息的卡片。

2)在一面上有一种装饰(如一幅画)等这类的卡片。

3)贴上邮票,或者邮局已盖章了的卡片上面注明邮资已付(老师出示一张明信片讲解会更好)

4、明信片的组成形式:

解析:书上第5页左上角小字里面有注解,请一位同学来介绍。

5、欣赏“城市风景明信片”。

解析:以老师手中“以城市为主题的风景”明信片来欣赏。再欣赏奥运发行的明信片,如以鸟巢等为主题的明信片。

6、明信片的构成要素和格式。

解析:拿一张明信片为范本来解析它的构成要素,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跟着画出一张明信片的格式。主要图案先留着,接着下一节课的课题明信片的创作。

教学反思:一节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完成明信片的学习。

说课稿 篇2

 一、单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向,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首诗内容简单易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诗歌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应通过学习此诗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要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语言优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图精美,使学生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目标的预设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采访、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的预设: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4、说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我准备围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作者介绍”、“朗读诗歌”、“整体把握”、“想象画面”“课堂小结”这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先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秋天的了解,接着,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欢乐的音乐渲染,创设秋天的田园风光情境,邀请学生去旅游,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单介绍作者,然后由教师补充何其芳的有关文学常识,以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握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三)、朗读诗歌

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逐节朗读课文,对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正音,课文的第一节难懂的词就比较多,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

诵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净、清甜、轻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四)、 整体把握

1、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学生试着给他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3、从诗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五)、细读课文,慢慢感受秋天的美景,想象秋天的画面。

让学生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他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1、小组交流: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其他三位同学适当给予补充或指出不当之处,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秋天到来的气息。

2、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早晨农人打鱼后归来的景象和牧羊女思念放牛郎的美丽情景。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以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中的这两个自然段,接着以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读有关句子,再说喜欢理由。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引导。

课文第三段描绘的少女思恋图对学生来说好奇心就更大了,我先让学生自学文本,有选择性地品悟语句,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图画,通过进一步朗读体验,感受秋天唯美的画面。

3、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4、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六)、课堂小结。

《秋天》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向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净、清远、清甜、轻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到极致。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作业:1、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设计意图: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 霜晨归渔图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少女思恋图

这就是本课堂的板书设计。以上仅仅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挑战一分钟》,选自大班下学期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是一节侧重社会领域的综合教学活动,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学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做事拖拉是多数孩子在发展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班级每天早上有30%的幼儿,因为来园时间晚,连桌面操作材料都玩不到)大班下学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应逐渐培养幼儿珍惜时间的概念,为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但时间概念对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特意设计本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充分感知时间的价值,从自身操作活动中,亲自体验、观察、比较、发现和感知一分钟的时长,知道抓紧时间就能做很多事情,从而形成初步的时间概念。

当然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通过此次活动将珍惜时间的教育渗透、融入到一日活动当中,逐步达成让幼儿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磨蹭的目标,养成抓紧时间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二、说活动目标、重难点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发展水平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知道时间的价值,初步确立时间概念。

2、大胆的表现、表达自己在一分钟活动和游戏中的体验和感受。

3、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磨蹭。

其中活动重点是:通过各种操作、游戏活动感知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初步把握一分钟的概念。

难点是:知道抓紧时间,做事不磨蹭,懂得珍惜时间,初步了解应合理利用时间。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目标及内容,有效突破重难点,我做了一下准备:

1、经验准备

1、经验准备

一日生活作息中渗透时间概念,认识了时钟,知道一分钟有60秒;活动前完成了调查表,让幼儿对具体事情需要花多少时间有了粗浅的认识。用家园配合等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为活动中幼儿交流讨论提供了经验材料。

2、物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挑战一分钟》PPT、故事视频、故事中元元晚起床导致迟到的系列图示;实物钟表、沙漏(可以让幼儿清晰感受到时间的长短和流逝过程,从而督促幼儿抓紧时间做事)调查表、记录表等。

(2)幼儿操作材料:串珠和绳子,印章,豆子和筷子;乒乓球;筐子等。

物质材料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幼儿是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提供这些材料就是为了给每个孩子都能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自主活动创造条件。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演示法:让幼儿通过多媒体课件直接获得生活经验,多媒体图片、动画、让教学活动更直观、生动。符合幼儿的特点,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课件不仅让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抽象的时间概念形象化,激发了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

(2)巧设提问法: 在不同环节中,适当的提出问题,设置情境,让幼儿置身其中进行讨论,通过层层提问,引发幼儿思考,进行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的发展。

(3)直观图示法。

2、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和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孩子的情感

(1)多感官参与法: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听、看、说、想、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孩子活动的兴趣。

(2)交流讨论法:通过讨论发散幼儿思维,使幼儿得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游戏体验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

(4)操作体验法。

五、说活动过程

本活动通过五个环节。引导幼儿在体验、参与、表达、感受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1、感知一分钟(的情景导入)

2、猜想一分钟(的生活链接)

3、体验一分钟(的操作体验)

4、挑战一分钟(的游戏体验)

5、珍惜一分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延伸

第一环节:感知一分钟(的情景导入)

为了准确感受一分钟的时间概念,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3个小环节。开始我运用故事导入法,让幼儿初步感受时间的价值)

看完故事视频后引导幼儿讨论:

“为什么元元只是在床上懒了一分钟,最后到学校却迟到了20分钟?”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明确晚起床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的,我再用直观的图示法让幼儿明白元元是因为浪费了时间而迟到的。

图示为:①晚起床一分钟→②十字路口遇红灯耽误时间→③没赶上公共汽车走着上学,耽误时间→④上课迟到20分钟。

但是,一分钟到底是多长,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还是不清晰的。

接着运用体验和操作法感受认识一分钟的长短。树立时间概念

运用操作和体验一步步感受认识一分钟长短。树立时间概念

2、操作实物钟表(认识一分钟,树立时间概念)

钟面上有几根针?哪一根走一圈表示一分钟?

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对分针、时针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重点直接放在秒针上,教师拿钟比划告诉幼儿秒针的秘密,秒针走一周就是一分钟。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和秒针走一圈,秒针走一下师幼数一下,这时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幼儿看秒针的方法,不管秒针从哪个数字开始走,只要转一圈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就是一分钟。

3、体验一分钟的时长

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

引导幼儿闭眼体验及看动画体验一分钟,并对比讨论:一分钟是长长的还是短的?让幼儿充分表达自身感受教师及时小结提升经验

进入第二环节:猜想一分钟(的生活链接)

交流讨论:在一分钟里人们能做些什么事呢?

此环节通过丰富生活中相关经验,进一步确立幼儿的时间概念,充分引起幼儿自己想体验尝试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人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事情?

小学生一分钟能做些什么事情?

……

小朋友想不想试试我们一分钟能做什么事?轻松进入

第三环节:体验一分钟(的操作体验)

首先向幼儿介绍准备的材料,请幼儿自主选择一份,计时一分钟,幼儿记录操作结果,然后交流讨论:你用一分钟做了什么事情?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是不一样的呢?(突出专注做事的重要性)

老师引导幼儿感知,发现时间的价值和及自身努力的关系

情境中强化:既然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干这么多事情,我们小朋友生活中一定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

第四环节:是挑战一分钟(的游戏体验)

组织幼儿分组玩“传乒乓球”的竞赛游戏并讨论。

(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符合大班幼儿发展需要,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影响单位时间办事效率有多种因素:

是否专注、抓紧时间、动作快慢、协作配合情况等)。进一步克服时间运用的障碍。

第五环节:珍惜一分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延伸

这一环节重点运用讨论法,交流调查表,让幼儿说一说同样做四件事,自己干完需要多长时间,并根据幼儿所说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大小。为什么有人用的时间长,有人用的时间短?

梳理提升经验:做同样的事情,用的时间越短越好。从而知道时间不等人,一分钟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学会抓紧时间做事,有效合理利用好每一分钟。

可能通过一次活动并不能让幼儿养成抓紧时间,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这更需要我们在活动延伸将时间教育生活化:

因此,延伸活动(我采取了,两条线索,强化珍惜时间的行动)

两条线索:

1、时间线索:1分钟可以做的事?

10分钟可以做什么事?(课间10分钟)

2、合理性线索:

合理安排好课间10钟?

合理的安排好晨间时间?

合理的安排好晚间生活?

合理的安排好一日生活?

合理的安排好每件事?

结合幼小衔接进而让孩子珍惜时间并合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时间,通过两条线索进一步落实突破活动难点:

知道抓紧时间,做事不磨蹭,懂得珍惜时间,初步了解应合理利用时间,抓紧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完成更多的心愿

六、说活动特色

本活动充分体现了的生活化、游戏化纲要精神,充分引导幼儿在体验、参与、表达、感受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凸显了社会领域的核心价值:感受和体验。

环节安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时间的长短必须通过比较来感受,设计时我力求逻辑严密、步步推进。

例如,为使幼儿懂得“在拥有同等时间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者完成的任务就多”我安排了如下环节:

一分钟能做些什么事的资料分享——

一分钟做事的操作体验——

一分钟可做不同事的交流了解——

一分钟所做相同事的数量比较,等等,

环环相扣的步骤,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共同的讨论分享、及时的梳理归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积极互动的环境。幼儿充分理解了影响单位时间办事效率有多种因素。(是否专注、抓紧时间、动作熟练程度、快慢等).并在感受、体验及大胆表达表现中逐步明白:哦,原来时间通过合理有效的安排,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这就叫珍惜时间了……进一步帮助他们克服了时间抽象在运用过程中的障碍。

我说课的内容完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结合我园的教科研中班子课题--合作互助,中班的美术特色--线描,进行设计的这节课《巨人的故事》。由于是本班幼儿,所以我对于幼儿的经验还是比较了解的。在平时的线描活动中,幼儿已经基本会填充,知道要画满,但是对于填充的要求也就是点线面的装饰概念认识不够。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幼儿初步形成点线面的概念。

二、说准备

由于是合作作画,所以我选择了整张的素描纸,将其铺在地面上进行创作。这种方式比较新颖,幼儿的兴趣更加浓厚。但是纸张铺在地上,幼儿移动时又会带动纸张,所以我将其固定在地面上,以保证作画的方便。

三、说目标

这节课的的价值就在于让幼儿通过听故事及观察课件的方式,感受线描画中点线面的表现方式。通过自己观察,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的结论远比老师直接说出来的要印象深刻的多。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大胆想象创作,运用点线面来表现有趣的巨人。难点则是用点线面来装饰。画一副线描并不难,难就难在要有点线面,要有层次。那怎么去表现,这就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由于是第一次组合作画,希望通过组画,让幼儿体验合作绘画的成功感。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讲巨人的故事,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画巨人的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边听故事边欣赏范画。重点欣赏头部的线

2、教师总结范画,这是一个城市巨人,整个城市的电都是通过他头上的这两根点线发出来的······

(二)通过讨论、交流,激发幼儿用点、线、面来表现有趣的巨人。

1、集体讨论。观察点线面的表现方式。欣赏巨人的手上有点,身体上有一条条的线,电视塔还有块面。知道只有线,画面很单调,只有点线面的结合,画面才会丰满。

2、分组讨论想要表现的主题。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说出画巨人的方法。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幼儿根据本组的故事主题发散思维进行作画。

(四)作品评价。

1、引导幼儿自由欣赏介绍作品,请每组的代表来说一说。

(五)反思

一节课的说活就在于反思以及课后的.研讨,大家给了我很多的建议。我收获颇丰。整节课下来,难点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幼儿大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绘画的,对于点线面的结合概念还不是很清晰。由于一开始的课件问题,前半部分的环节被打乱了,难点没有被拿出来,以至于到最后都没有很好的解决。

幼儿合作作画是有一定难度的,让幼儿自己确定主题再商量分工合作对于中班幼儿而言还是难度偏大的,可以确定一个主题,让幼儿想主题内容的事物,再去表现,效果肯定会更好。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年、左、右”3个字。认识1个偏旁“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师:小朋友们,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好不好?你们看,这就是大森林(出示图片)

2、这一大片森林是谁的家?(花草、树木、动物)就在这一大片的森林里,流传着一个动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小熊住山洞说课稿_小熊住山洞教学实录

3、听故事,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4、提出教学目标:

(1)自由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学会写“年、左、右”三个生字。

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一)自主学习,同桌互相展示。

1、自读课文,识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探讨识字方法,老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

2、再次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二)全班展示,激发冲突。

1、出示全部生字(带拼音):

师:同学们,现在先把你认识的字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男女生分行读)

3、同桌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

再次出示全部生字(无拼音)。

师: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生1:我认识“造”字,我是查生字表认识的。“造”可以组词:造句、造桥。

生2:我认识“砍”这,熊爸爸手上拿了一把斧头,斧头是可以砍树的。

师:对,“砍”字是什么偏旁?

生:是石字旁。

师:一齐读一遍。

全班读。

生3:森林里,每棵树上都长满了绿叶,我记住了“满”字,满意的满。

生4: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动”字,云加力是动,动物的动。

生5:我知道“结”是“纟”,可以组词:结满、结果。

生6:我认识“丽”,我的名字里就有丽字,组词:美丽、华丽。

生7:我知道“直”的反义词是弯。

行8:我认识“束”,教师节那天,我送给老师一束鲜花。

师:真棒,我们不介生字记得牢,词语也积累了很多,还会说句子。

5、学会写“年、左、右”三个生字。

师:今天我们要学会写这三个字,一起读一读。

师:“年”会读了,是不是也能写好呢?请你观察一下书上田字格里的“年”字先些什么?再写什么?

生:(学生书空笔顺)撇、横、横、竖、横、竖。

师:竖要短,长竖在竖中线上(老师边在田字格内范写边说)请你描一个,临写两个。

师:观察“左”、“右”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范写,生书空、练写。

三、总结反思,激发未知欲。

这节课我们收获真不少,认识了10个生字,还学会写3个生字。下节课我们去小熊家做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路坐着火车终于来到小熊家了,他们住在大森林里。你们看,小熊和熊爸爸在门口欢迎我们呢,(播放课件)我们一起走进山洞看一看,哟,这里还有一些汉字呢,原来小熊也爱学习呀,我们来读读生字,和它比一比。(开火车读生字)

2、提出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自然美和行为美。

二、展示学习成果,激发知识冲突。

(一)自主学习,同桌互相展示。

1、我会看图,说图意。

2、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题。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读重点句或段)

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

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

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

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小熊舍不得砍。

要读出“舍不得”的心情。

2、我会悟。

我从第七自然段知道了小熊一家后来没有住到房子。

师出示课文第七自然段(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师:谁想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师:请同学们拿出铅笔,用你喜欢的符号将“一年又一年”和“一直”这两个词语画下来读一读,然后想想你从这两个词语中能读懂什么?

生1:我从“一年又一年”中读懂了很多年很多年。

生2:我读懂了“一直”,“一直”就是时间很长的意思。

生3:“一年又一年”就是很多年小熊都没有砍树造房子。

生4:我从“一直”体会到始终住在山洞里。

师:你体会得可真好!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生: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师:小熊为什么不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生1:因为小熊爱护花草树木,所以没有砍树造房子。

生2:小熊如果破坏了环境,地球就无法生存。如果地球没有了树木,人们也无法生存,小鸟也无法生存。

生3:因为小熊有一颗爱护大自然的心。

生4:小熊知道如果他砍了树的话,有些动物就活不了呢?像猴子呀,树蛇呀这些动物。

师:为什么说砍了树,这些动物就无法生存?

生:因为它们都是在树上来找食物的。

生5:小熊想保护环境,所以他才不会砍树造房子。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小熊是多么爱护森林呀!

三、知识拓展延伸

师:假如你是小动物中的一员,你给小动物们送鲜花时,你会说些什么呢?每人代表一种小动物说一句感激的话。先同桌讨论,再上台展示。(生同桌讨论,又分别戴头饰上台表演。)

1、戴小松鼠头饰的学生说:小熊,谢谢你没有砍树,让我在冬天可以有香香的松果吃。

2、戴小鸟头饰的学生说:谢谢你小熊,你没有砍树,我就有地方住了,我就可以永远住在这里不用搬家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小熊

一家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周围的人也像小熊一家那样爱护树木吗?

(生:没有。列举:使用一次性的筷子,雪糕棒,棉花糖,浪费纸张)我们的校园环境,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哪些破坏?(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地球无私地把一切贡献给人类,而我们却不珍惜它。森林被毁,大气污染,水源枯竭,土地沙化,用不了几年,也许你再也听不到鸟儿悦耳的歌唱,出门得戴着防毒面具,最后一滴水也许就是我们的眼泪,生活在环境恶劣的沙漠里。同学们想不想这样?(生:不想)那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自由发言。

①节约用纸,节约用铅笔。

②见到地上有纸随手拾起来。

③节约用水,刷牙的时候关上水龙头。

④在家里少用一次性纸杯,少用塑料袋。

⑤少用空调,少开电视。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浮力》。

一、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教材,对浮力这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这一常识的基础上,综合的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等知识而展开的。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浮力,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及阿基米德原理。为接下来物体的浮与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的内容及其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将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理解阿基米得原理

4、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定性认识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学习使用探究学习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关观:

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认为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1)浮力的概念,经历探究过程,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1)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及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讲授法为辅的方法。即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基础上,辅助以观察、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真正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测量,明确浮力的大小,然后通过简单的生活现象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争取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教学过程

1、浮力的概念:

浮力的概念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后归纳得出,生生交流后,学生汇报,教师点评。1)浸在液体内部和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浮力;2)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3)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的感受,准备2个小实验,一个是释放氢气球,一个是往水里压空矿泉水瓶。

在这一环节,也许有各种问题出现,特别是概念的建构与生活经验的冲突,比如正在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另一个生活经验去反驳,比如在水里提物,比在岸上提物轻松。从而形成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浮力的测量:

明确了浮力的概念之后,在手压矿泉水瓶的实验中,提问学生有没办法测得浮力的大小。给出器材,小组讨论,得出方案。

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细绳

实验步骤:在空气中称出石块的重力,将石块浸没在水里称出此时的视重。

根据现象能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

除此,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会发现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正好等于浮力的大小。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

关于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体、盛有纯水和浓盐水的容器各一个。实验步骤可以参考书上P92 。学生按照步骤记录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个实验比较简单,计划让同学们自行完成,有问题的举手示意,完成后一起交流。

关于探究浮力的大小,在已经知道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质量、重力)有关。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步骤,明确实验原理而后再进行实验。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为了巧妙的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材研读必不可少。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魅力,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题,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以及学习如何描绘具体景物的”能力。《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是生动课堂的指南针。

四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因为这篇写景的课文有很强的抒情性,许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看过桂林的山和水,因此要体会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好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风向标,具有灵魂和统帅作用。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波澜壮阔、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掌握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灵魂与统帅,那么教学重难点则是心脏,处于核心地位。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理解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并掌握作者的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将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作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相结合展开我的教学。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教学通往最优化境界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感悟知识情境的开始。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将采取谈话导入法,我会让学生描述他印象最深刻的景色,进而引到有一位作家用笔记录了他印象最深的美景,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领略一下。顺势导入新课《桂林山水》。

(二)初步感知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喜欢阅读的习惯,而整体感知环节可以体现这一要求。本课伊始,将首先给五分钟时间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易错易混生字词,并指名写在黑板展示区。

接下来,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就展示区的生字词从读音、字义、字形三方面进行讲解。

通过这种形式的生字教学锻炼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为之后的文本阅读扫清了障碍。

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学生听和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概括课文主要从桂林美景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为接下来深入研读文本奠定良好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的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深入也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入。

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以同桌探讨,填写表格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文章中山和水有哪些特点呢?你能否找到原文中描写这些特点的词句?作者又是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来进行描写的呢?(这些问题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的品读,思考以下问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小组相互交流以及教师的补充,学生能够得出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巩固提高

巩固是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也是拓展兴趣的平台。

我将组织一个创编活动,学生自由组合,一位同学朗诵课文,另一位同学创编合适的歌舞,并给予点评和评选。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课堂的巅峰,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们对课文的内化理解和吸收。

(五)小结作业

在语文教学中,小结作业的地位不可低估。首先,我将采用系统归纳与情感升华相结合的方式对本课重难点进行梳理,并烘托出情感主旨:大家要养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并敢于出现走走,发现新鲜事物,感受祖国的魅力。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布置一个开放型的作业,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桂林美景图,并配上相应的小诗歌。通过布置这个小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与生活技能,体现语文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语文教学由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体现了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理念。

TAGS: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