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集锦八篇

求学站 人气:1.79W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说课稿集锦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人的新个体发育》是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第18章人的生殖和发育第2节的内容。“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十大主题之一。人的生殖、发育与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在生物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备受社会关注。而在人的发育过程中,青春期这一阶段既特殊又重要。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心理变化,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他们健康而愉快地度过青春期,对于他们今后的健康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人体发育的分期,描述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心理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尝试与他人交流学会沟通,提高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分析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会认识自我,学会健康地生活,感受青春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发育的分期,描述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4.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学会健康地生活。

5.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并因地因地制宜地查找一些有关青春期的资料;课上首先通过教学问题的预设,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然后要求学生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表格和图片等,充分地自主学习,在加以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以及相关视频的播放,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说教法: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课应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主要利用了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以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地利用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认识。

2.引导——自学——交流——讨论多种方法相结合: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这些方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预设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进行查找资料、阅读和分析问题等活动,充分调动个人的思维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些问题如果自己解决确有困难,可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加以解决,教师此时也可适时的引导,这对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力求让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会学,积极主动地学,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学本课,我确立了以下学习方法:确立学习目标——阅读与思考——交流与讨论——归纳与总结——练习与提高。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课不强调对青春期发育特点的死记硬背,而是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帮助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姚明的几幅不同发育时期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对人的个体发育可以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人的发育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人的发育可分为哪两个阶段?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大致了解人的发育过程。)

(三)、人体发育的分期:

教师提出问题:人体发育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多媒体展示几幅一个人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体会成长,感受变化。明确人体发育的分期。)

(四)、分析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1.青春期生理发育有哪些明显特点?2.男孩、女孩在发育上有哪些差别?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青春期发育记录表,各自阅读教材及信息库,然后相互交流,总结青春期发育的明显特点,学习体会男女青春期发育的差别,并分析差别原因,建立第二性征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阅读信息库中月经和部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播放视频,强化学生已有的认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图表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五)、分析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进入青春期的你,心理上有哪些突出的变化?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怎样对待青春期心理的变化?学生首先自读教材,并思考,然后相互讨论、交流、分析,并总结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体会成长的变化。)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展示图片让学生分析其心理变化特点。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播放视频,强化学生已有的认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现象。)

案例分析:展示“两个学生的交往”案例,以及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男女生交往的不同认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多媒体展示男女生交往的意义、类型、交往中的危险信号,同时,请一名学生阅读展示的内容。然后,教师进行一些补充。

(设计意图:男女生的交往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希望通过教学对学生正确处理交往中的实际问题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六)、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可进一步指出:健康地度过青春年华,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同时明确青春期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文明的链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说教材,第二学情分析,第三说教法、学法,最后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首先我们先来看课程地位。本课选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一课,用时两个课时,文明的链接是第二课时。本课主要是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此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承上起下的过渡衔接作用。它上承资本主义的萌芽,下起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如下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3、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首先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其次,了解开辟的经过和航线;最后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新航路开辟给不同地区带来的不同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将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背景,通过地图动态演示、情境表演、表格归纳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和航线;通过引用史料、讨论(或辩论)、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能正确评价该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动机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扩张惟利是图的本质;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该过程及其结果又充满血腥味和罪恶感。

4、本节课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而新航路开辟使人类从分散的历史开始向相互联系的历史过渡,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标志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是高一文科班的学生

2、优势: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3、不足: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没有学过历史。即使学过的也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而高中历史学习更注重思维能力,理解运用是关键。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对历史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

三、说教法、学法

1、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设计教法如下:提供知识的支架,通过资料、图片、地图等补充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教师负责归纳总结;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通过讨论法、空间思维角度变化等让学生得到理论的升华;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2、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情景表演、读图识图、讨论辩论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这一教法学法的设计既适合了教材内容又适合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文稿具有直观、形象、容量大的优点;同时辅以板书,提炼出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课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1、首先我将使用图片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给学生展示以下两幅地图,第一幅是15世纪葡萄牙航海地图,第二图是当今世界地图,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的差别发现15世纪的地图是非常不准确不完整的,而当今世界地图则非常清晰准确——此时设问人们从什么时候起对世界有了完整的认识呢?从而导入新课——文明的链接。

2、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我将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原因和条件两方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方法是我给学生建立的支架。我将从经济、社会、商业、宗教、思想五方面给学生建立支架。首先,从最简单的入手:通过“想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这一非常简洁通俗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商业原因,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本课的学习。然后,我将向学生展示《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一幅图片以及当时有关哥伦布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即追求黄金。其他的就不一一说明了。进一步的辅导学生,师生共同合作,可以归纳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如下所示,包括经济、社会、商业、宗教、思想五个方面。此时,让学生用刚才建构知识的方法,结合教材和我补充的图片自己去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也是先从知识、科技和政治方面建立支架。将向学生展示这幅图,用象限仪测地平线,让学生分析出当时知识的进步的影响,以及地球仪、罗盘、多桅帆船和当时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概括出当时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即科技的发展。那么学生使用刚才所学的构建知识的方法,结合补充的材料可以归纳开辟的条件如下:即知识进步,科技发展和政治原因。

在新航路的经过这一模块,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代表一个船队。第一组同学可以作为迪亚士的船队,来到非洲南端好望角;第二组同学作为达伽马的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南端;第三组同学作为哥伦布船队,来到美洲;第四组同学作为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这样,自设情境,把学生作为历史事件的行为主体,那么学生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归纳出如下表格——新航路开辟的基本经过。

在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一模块我将采用空间维度思维教学策略。由于学生进行了航海,成为历史事件的行为主体,可以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我将向学生设问,你们来到这些地方,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做了什么,你们的所作所为对当地人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向学生展示以下图片,各个地区生活生产方式的一些变化,如亚洲、非洲等地,让学生试从西欧、美洲、非洲、亚洲、世界五个角度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从空间维度启发引导学生,也是教会学生一种历史分类思维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这一事件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此时,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雏形开始形成,世界真正的连为一个整体。(这是对难点的一种突破。)

3、在对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我将用讨论、辩论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和比较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目的、影响和结果三方面去考虑,得出以下结论。

4、在本节课的最后,我用板书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本节课从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方面对新航路进行了分析。背景包括原因和条件:经济、社会、商业、宗教和思想;知识、科技和政治。主要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的四位航海家进行了远洋航线,对欧洲、美洲、亚洲、非洲乃至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

5、作业设计上继续对难点进行突破,拓展思路。有人对新航路开辟持否定态度,也有人持肯定态度。结合目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整体化,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1. 教材的内容分析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

《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工具性”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

2.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因而“物质的量”单元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出发,建构讨论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类比,引导学生认识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并且着重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

3.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 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涵义;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5. 教学流程简单介绍

6.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

1涵义: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3单位:摩尔 mol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

1 定义: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 2 符号:NA

23-1

3 近似值:6.02×10mol

4 与物质的量n和微粒数N的关系式:n=N/NA

三、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 2、、公式:M=

m-1

单位 g·mol n

3、有关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7. 教学反思

这样一节课,能够做到练习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但是在整个设计中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不断完善。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时间都去哪儿了》。下面,我将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效果、活动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活动背景

古训云:“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占第一位。但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百般呵护。致使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接受,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感恩。为了擦亮学生蒙尘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并结合学校正在开展践行的“感恩”德育教育活动,我决定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我们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观察、表达、倾听、习作及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采访记录、调查问卷、拍摄视频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感悟到父母之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将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主题确定阶段、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一)主题确定阶段

确定活动内容,安排时间一课时。

(二)活动准备阶段

学生按照兴趣、特长自由构建合作小组,并给小组命名。

制定活动计划,探讨活动方法。安排时间一课时。

(三)活动实施阶段

各小组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分小组制作家庭手册、父母寄语录像、歌曲小品,以及相关PPT。

共安排时间2个星期。

在孩子们活动过程中,我始终用灵活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保持较高的热情和信心,快乐地去实践,去活动,鼓励小组同学团结合作。

(四)总结交流阶段

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安排时间一课时。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成果汇报。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汇报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引发话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恩情怀,活动之前,我播放了最近融化众人心灵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为实践汇报活动创设动人情境。在这情境之中,让同学们一起朗读小诗《家》,带他们进入感恩之家,自然而然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2.感恩交流 真情互动

在两个星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快乐地忙碌着、体验着、探索者、收获着。终于可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了,孩子们心里肯定特别激动。

说一说

知恩组同学准备了有趣的《家庭手册》,手册里有家里的每个成员,他们的爱好、工作、生日等等资料跃然纸上,那是一本本制作精良的图画名片,蕴涵着孩子们对每个成员满满的爱。听着他们滔滔不绝地介绍家里的父母,讲述着每个感人的点滴,大家顿时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感同身受,有时便是如此。

问一问

颂恩组同学在活动期间进行了《我对父母知多少》、《父母对我知多少》为题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他们总结出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太少,而父母却知道自己的每一个细节,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却得不到孩子的一丝体谅。这其中满是无奈与伤感,当他们把调查分析图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唏嘘不已,不禁想起自己,想起辛苦养育他们长大的父母。

演一演

忆恩组同学顺势表演了小品《唠叨的妈妈》,讲述平凡生活中妈妈处处唠叨,却又处处关爱的小事。他们深入生活,观察妈妈的每个唠叨瞬间;记录生活,写下自己的小品台本;展现生活,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准备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对父母的感恩。小品结束时,全体演员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全班引起共鸣,大家不禁大声合唱,那歌声动听而感动。

看一看

感恩组同学把一张张儿时和现在的父母与自己的对比照,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分明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少年越发俊俏挺拔,而父母脸上却悄悄爬来了皱纹和几丝白发,起先大家还会为同学儿时的稚嫩捧腹大笑,“瞧,这也太逗了!”紧接着便停了下来,此时他们终于明白“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们就老了。”

当事先录好的“父母寄语”爆笑登场时,大家已再也笑不出来,“你健康长大,是妈妈最大的愿望”,“要多吃饭,正长身体呢”,“爸爸陪你慢慢长大”......一句一字都震慑的大家的心,什么是爱,便是如此简单平凡,却深入人心。

3.感恩留言 唱响感恩

活动汇报课上回荡着动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旋律舒缓而感人,同学们在这感恩的氛围中写下对父母的心里话,此时的他们心中一定满盛着对父母的爱。当他们大声的念出自己的留言时,早已热泪盈眶。

四、活动效果。

最后,同学们彼此交流着此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并填写了活动收获卡,孩子们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懂得了要多关心、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有人说“我的胆子变大了!”,有人说“我养成了查阅资料的习惯。”有人说“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说的最多那句还是“我们感谢爸爸妈妈!”……家长也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交流中受到了教育。而我们做家长的也在这一过程中知道了孩子的心声,更明白了自身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填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星级评估表》,通过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在多元化的评价中,给予孩子实践能力的肯定。

五、活动反思:

一个个永恒的瞬间记录着孩子们那一颗颗真诚的感恩之心。他们真的懂事了,真的长大了!这次活动也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科整合并不难,而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如:收集有关的资料,撰写心得和调查报告等,这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上网查资料,这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还有的学生统计调查各种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得出有用的信息,这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吟咏、歌唱,又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制作贺卡、心语卡,又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当然,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不太受小组同学的欢迎;有的小组的展示形式太过单一……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加以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中一定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活动结束后,一位孩子送给我一张贺卡,上面写道:“敬爱的老师,谢谢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我要学会感恩生命中的一切!”是呀,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你的心志……于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感恩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感恩,生活中的智慧,它是爱的别名。在感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收获了能力,收获了责任、收获了真情。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心存感恩,与爱同行!让我们一同携手走进综合实践活动更广阔的天空!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2小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备课伊始,我们首先研读教材和教参,明确本节课在这个单元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这个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学习中的地位和意义。

在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本单元的前几节课学生又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而本节课是小学阶段探究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能为以后探究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计算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但有些内容,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的,就让学生真实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操作经验,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表象的形成。以上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最初预设的基础。

二、磨课历程:

本节课我们大体经过三轮的备课、试教和修改。在此过程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专家们所强调的两个“充分”:一是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二是要充分领会教材意图。

(一)、导入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们原来设计了一个情境:“两个操场,要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你怎么想?”我们的意图是:让学生复习比较面积大小的一般方法:重叠法,用单位面积测量后再比较的方法……,体会出此处用这些方法都不方便,不现实,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如何利用面积公式,直接求出这2个操场的面积?

听过我们的预设后,专家老师提示我们两点:

一是没有立足于教材的前后联系,完全抛开了前面所学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二是教材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图并不仅仅是一块“单元敲门砖”,不能只在单元起始时使用一下就扔掉。为何不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又另外寻找导入的载体呢?新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常态教学的研究,要注重节约教育成本,解放教师。

所以,我们最终选择直接使用单元主题图引入。因为这幅教室场景图是学生十分熟悉而亲切的,并且图中提供了关于面积的丰富的学习信息,可充分加以利用。

我们设计教师从图中选取墙上的一幅长方形的画作为导入的载体,让学生估一估这幅画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看其中包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这样在与学生相关联的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感觉比较自然流畅。

(二)、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原来的设计思路是:实验操作→猜想→验证。

⑴.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

⑵.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⑶.再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验证猜想,得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出现的问题:

专家指出:一般我们都是根据多次操作、实验获取结果,再观察、发现其中规律性的地方,才能依此做出猜想。像例2的第1小题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就要求做出相关的猜想,这是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和研究规范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两个问题:

⑴.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无法得到长和宽的数据。

由于第1次操作时直接给出了长和宽的数据,学生在此只是量出了面积,而对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三者之间的关系感受还不够,因此到摆不同的长方形时,部分学生对于通过操作得出长、宽的数据有些困难。

⑵.猜想过程中结论过早出现,导致部分学生直接套用猜想填数据,出现“伪验证”。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未按要求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而是直接套用猜想,填写长、宽的数据,未能达到验证的真实效果。

有鉴于此,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此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

3、修改后的设计:

此处分成4个层次:

⑴.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摆,然后通过铺摆结果能看出长方形的面积以及长和宽。

这次的铺摆,着眼点在于通过操作找到铺摆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铺摆面积单位的个数得到长和宽的数据,通过这样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方法,为后面的活动扫清障碍。

同时帮学生感悟所摆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和宽的关系,便于学生接下去理解、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⑵.学生拼长方形,运用刚才掌握的方法得到长方形面积以及它的长和宽。由于学生拼的长方形各不相同,这里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为观察、归纳提供了素材。

⑶.观察、比较这些数据,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⑷.验证:出示一个长方形,直接告诉它的长和宽,让学生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第3次的铺摆,再一次验证,以最终确定结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省编义务教育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作者以观察的程序为线索叙写。课文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节),写的是作者从看荷花的角度,对荷花进行直接记叙描写。作者由‘“闻”到“清香”,来到荷花池边。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再细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接着通过假设“一大幅活的画”,围绕一个“活”字,展开想象,转入对荷花动态的描绘,这是课文的第二部分(4—5节)。作者从想象的角度,对荷花进行比喻性描写。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变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佼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同时也要紧扣教材第六单元的训练重点,练说自然段的大意,学写总分段式的一段话。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第六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用“谁”、“怎么样”的句式概括自然段大意。学会用总分的方法写一段话。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是用总分方法写的一段话,教学时可作学法迁移,安排学生练笔。围绕教材和单元的.特点《荷花》第一教时可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6个新词的意思。

2.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

3.理解并概括1、3自然段的大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5.初步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的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三、教程设计及指导思想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荷花》一课的导入,可用谜语激超:“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也可用回忆旧知法导入。即让学生回忆三册27课《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于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理情思路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检查:

a.哪些字容易读错,该怎么读?

b.哪些字容易写错,怎么记?

c.“蓬”、“骨”的结构。

2.课文写了荷花的哪几方面?

幻灯题检查:作者写了荷花(

)、(

)、(

)和自己的(

)。

(现今社会知识繁多,书籍如海。速读课文留下整体的感知,为今后浏览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打基础。)

(三)深读悟情,学法迁移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信息多向、立体的传输。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讨论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过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懂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

1.第一段课文。

a.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

b.这些词语的朗读语调该怎么处理?请你读读。

c.放手让学生评价,指名再读、学读、齐读。

d.做作业本第5题。

e.为什么选这一句?

深读课文与初读课文相互照应,训练学生注意学习的前后联系,抓住主要内容概括大意,学练结合,巩固学习成果。避免学生像小猴于下山,“那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第二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清香诱人,它的形态也的确引人入胜,同学们请看挂图。教师以图激情,让鲜明的图画,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又一次高潮。

b.图文对照,自由默读。用~~~标出这一段的总起句。用(

)标出荷花的各种形态。

c.学习写荷花的句子。

(a)学习写花骨朵的句子。

①读这句话,感觉怎样?

②通过哪些词表现的?

②请你读读这一句,评一评,再读,师读,生读。

④总结学法:整体感知——抓重点词——品读悟情。

(b)学法迁移,半扶半放学习写荷花“才展开”和“全展开”的句子。

d.学法迁移,放手学习写荷叶的句子。

e.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懂得花如此娇艳动人,离不开绿叶的衬托,正因为有荷叶的“挨挨挤挤”、“碧绿”、“大”、“圆”,才有千姿百态,生机蓬勃的荷花。作者写花前对荷叶的描述,埋着伏笔,这正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

f.师,男、女生,分读总起句,及写花、叶的句子。

g:指导背诵第二段课文。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不禁由衷地感叹,“真是景如图,画如景啊!”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教师对于句序略加指点,自然能熟读成诵。由读到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

3.第三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这一段课文的学习,老师要让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再在四人小组里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此项自学安排,意在巩固学法。

b.着重讨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因为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陶醉了,觉得荷花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所以当它是一幅活的画。

c.以陶醉的语气感情朗读这一段。

d.用“白荷花

”概括这段大意。

e.用书上这段的开头句作总起,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学写荷花的姿势。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变式进行学写迁移。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语言,掌握段的写法,使教学融为一体,做到教练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感观的调配使用,达到教学最优化。

4.总结课文。

今天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5.课外练习。

用总分法写一种花。

四、课堂设计的特色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

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

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教学中学路分明:从抚——领——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朝阳市朝阳县尚志乡中心小学教师,金国杰。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辽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9个主题活动《奇妙的指纹》。

一、选题背景

指纹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指腹上凹凸的纹路。指纹在现代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四年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如何让学生关注生活,具备问题意识是本主题活动的重点。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习惯。

二、设计理念

根据“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的活动理念。我在《奇妙的指纹》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中,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种类和独特性;通过动手实践学会拓印指纹;通过调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合作探究中创作有趣的指纹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实际情况,我把这个主题活动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观察指纹 生成问题(1课时);

第二阶段 知识交流,研究问题(2课时);

第三阶段 制作指纹分类表(1课时);

第四阶段 创作指纹画(1课时);

第五阶段 拓展活动 总结评价(1课时)。

我今天主要介绍第四阶段——创作指纹画。

三、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指纹的类型,了解指纹的应用,学会拓印指纹并创作有趣的指纹画。

2.技能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体验活动乐趣、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作激情、培养审美情趣。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实践能力和活动经验,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能较好的完成本次活动。

五、活动准备

课件、白纸、水粉色、印泥等。

六、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五个阶段:我先把前几个阶段做个简单介绍,重点介绍第四阶段的教学过程。

(一) 观察指纹,生成问题(1课时);

本阶段活动,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手上的指纹,并深入研究。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经过筛选、分类,确立了4个子课题:(课件)指纹的形成、指纹的类别、指纹的作用与应用、指纹和命运的关系。

(二) 知识交流,研究问题(2课时);

这一阶段,学生除了上网、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外,还通过走访、调查、询问

父母、老师等方法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班内互相交流。

(三) 制作指纹分类表(1课时);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指纹分类表,建立自己和亲戚朋友们的指纹档案,在加强情感交流的同时又能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四) 创作指纹画(1课时);

这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这个阶段我设计六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回忆下指纹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你们知道指纹除了这些用途之外,还能做什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播放指纹画)这些美丽的图画,用一根手指就可以完成了。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创作《指纹画》。(板书课题)

【这样做是为了将前一阶段的活动过渡到本阶段,运用多媒体展示奇妙的指纹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

第二环节:分组探究、实践

教师:大家在设计制作前,先讨论一下用指纹作画应该掌握哪些作画技巧呢? 学生讨论、探究

汇报:(视频)

(应该先掌握拓印指纹的方法、了解拓印出的指纹形状、了解印染颜色的深浅等。) 下面把同学们的方法亲自实践一下吧!

学生开始动手实践。

(在实践中,有的学生在自制印泥时水分的多少拿不准;有的印出的指纹不清晰;还有的印出的形状和想象中的差距很大。我适时参与,和他们一同寻找解决办法。)

实践过后,我将出现的问题呈现于课堂:刚刚的实践中,你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学生将问题一一汇报:(视频)

(1.拓印的方法有:勾、抹、印、点等方法。

2.印染颜色的深浅、清晰度等与水分的多少有关。

3.可以用五颜六色水彩粉制作拓印的印泥。

4.开始先用铅笔勾勒出设计图案的轮廓,有了经验后,可以根据指印的大小和颜色,直接作画。)

大屏幕出示:(指纹作画技巧)

【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作画技巧,并尝试在实践中体会技巧,使学生能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设计制作

教师:掌握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创作了,在创作之前老师有个温馨小提示:(大屏幕显示温馨提示)

1、注意印泥的水分掌握。

2、用后工具摆放要整齐。

3、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4、保持卫生,注意安全。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构思,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属于你们的作品。看哪组最有创意!好,开始创作吧!(播放音乐,教师巡视指导)(视频)

【此环节学生学会用拓印的指纹经过加工、组合、拼成有趣的指纹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得到锻炼,合作意识也相继增强。】

(制作时,第一小组对一些小动物的形状把握不准,我及时参与其中,倾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共同制作,享受创作的乐趣。)

第四环节:成果分享

同学们,作品完成了么?请各组按顺序把作品贴到黑板上,来分享一下吧!(视频) 各小组展示作品。

第五环节:交流评议

教师:这么多漂亮的作品中你最喜欢你哪幅呢?我们共同评一评吧!(学生评议) 通过引导学生评议,使学生能正确看待事物、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倾听和接受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环节:活动小结

教师:孩子们,今天的活动,不仅使我们身心愉悦,还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方法。课下请同学们继续与家人、朋友或同学创作更多更美更新颖的指纹画吧!

我通过对本次活动的肯定和总结,让学生在享受活动带来快乐的同时学会与更多人交往,将本次活动延伸。

(五) 拓展活动 总结评价(1课时)。

在本阶段我通过实验教学生提取指纹,进一步将指纹的应用拓展到生活之中,本主题活动也便迎来了总结评价阶段。我让学生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全班评议的方式进行评价,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与欣赏能力。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能更好的突出本阶段的活动主题。

奇妙的指纹

指纹画

作画技巧: 作品展示:

温馨提示:

七、活动效果

本次主题活动,学生认识了指纹的类型,了解了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并利用指纹创作了各种有趣的图画。对指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活动中,学生的搜集、整理、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合作意识相继增强。 八、活动反思

整节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中尊重学生,让他们自主讨论交流、亲自实践,合作探究,积极创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活动的乐趣,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有的学生在自制印泥时水分的多少拿不准;有的印出的指纹不清晰;还有的印出的形状和想象中的差距很大。我适时参与,和他们一同寻找解决办法。制作时,第一小组对一些小动物的形状把握不准,我及时参与其中,倾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共同制作,享受创作的乐趣。

由于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处于成长阶段,说课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指正。对各位领导给予我的这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表示深深的感谢!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给我们团队这样一次展示的机会,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我深知它的重要性也非常乐于去研究它。下面我就来进行说课,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我 们团队研究的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一个主题《让爷爷奶奶高兴》的第二课时,这一单元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展开的,这堂课涉 及的是学生和老年人之间的关系。旨在让学生走近他们,去了解他们,从而达到尊重他们,并愿意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的目的。发展的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 人开始,推及社会。了解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关爱着每一个人,同时,社会的事情也需要大家来做。这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爷爷奶奶的过去以及为家庭所 做的贡献的基础上的。已经完成了“走近”这一环节,如何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理解老人,尊敬老人,从而达到“孝”和“顺”从而推及社会则是这节课我们 要解决的。但是要想解决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条消息:一位老师在学生中间做了一项小调查,你们的爷爷奶奶喜欢吃什么?孩子们纷纷回答到:“喜欢吃香蕉,喜欢吃苹果等。这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我爷爷奶奶喜欢吃剩饭……”

听了这则信息,我想各位老师的心情都和我一样,笑过之后,感到一丝悲哀,为孩子,也为他们的爷爷奶奶。尊敬老人是一个讲了千秋万代的老话题,在今天的社会, 独生子女成了家里的掌上明珠,有些小学生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生活,被百般疼爱。他们把老人对他们的好当做是“理所当然”或是对于 老人给他的疼爱“熟视无睹”,如何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理解老人,尊敬老人,从而达到“孝”和“顺”则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我们团队便把目光定位到了 “教学资源”上,为此我们确定的主题是“拓展课堂教学资源,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资源、生活中的资源、学生本身的资源、网络上的资源等等,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得资源有效的发挥,来帮助我们以及学生达到这样预设的目标呢?

我 们团队进行了多次教研,在大家的共同商议下,使得课堂资源的拓展,课堂情况的预设,学习内容的重组,学生情感的体验,常见问题的解决等诸多随时生成性问题 得以解决。作为小学生应该学会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了解老年人在生活上的困难。体会他们的心理需求,真实的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尊重,这体现了关注学生发 展的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道用一些力所能及的办法向老人敬孝心,能够清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了解尊老敬老的政策和设施,感受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关爱着每一个人,同时,社会的事情也需要大家来做。

3、对老年人产生敬意,理解,尊重老年人的特殊习惯,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通过教者有意识的引出问题,进行师生间的交流,观看录像,制做孝心卡等方法,突出能够清楚、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尊重和向老人敬孝心的重点。突破如何理解、尊重老年人的特殊习惯和情感需要这一难点。

我们团队一致认为应该重点抓住一个“情”字。让学生情有所出,情有所表,情有所归,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一、铺情,创设情感。

爷爷奶奶为他们所作的付出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融洽的交流氛围,和谐的交流空间,为孩子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触动了他们的神经,充分地利用了学生自身的资源让他们在回忆中感受着老人浓浓的情,使得老人对他们的关怀历历在目,从而引发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

二、悟情,理解情感。

我 们团队一致认为应该注重突出本学科的学习特点:“用眼睛去观察,开动大脑去思考,敞开心灵去感受”所以在本课设计上我们特别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有意识地引 出一些生活中的一些话题,通过各种矛盾的产生,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猜出长辈们的内心愿望和需求,体会到被老人们所关爱的幸福和感动。这体现了全新的教育 理念,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三、激情,情感导行。

针 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及我们对课堂上资源的拓展,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贴近了孩子的生活,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夜深人静了,对着一 大桌冰凉的饭菜,对着早已没有节目的电视机,爷爷奶奶此时此刻最需要什么呢?将孩子们渐渐带入老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换位思考,促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老人的 情感需要。达到情到深处更明理的效果。为学生的导行作好了铺垫。

四、抒情,情行交融。

受之于内,发之于外,通过小小的孝心卡,让孩子们的心和老人们贴的更近,达到表达他们内心最真实愿望的目的。最初我们设计的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但经过多次讨论后,最后我们确定的文案是将诗歌进行人称的转换,通过孩子们动情的朗诵,使情感得到升华。

我们团队力争做到: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以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丰富的活动中教孩子们学会交流情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分享快乐和感恩。下面就有请胜利小学的谭老师为我们做这节课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