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求学站 人气:1.47W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水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在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水危机,水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河流、湖泊是人类重要的水源地。我国是一个河湖众多的国家,丰富的河流和湖泊,既给我们提供了灌溉、航运、旅游之便利,又蕴藏着丰富的水产、水力资源,但是,在我国因为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湖泊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大不相同。所以了解我国河流的分布情况,认识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对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实现人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众多的河流、湖泊、黄河和长江。从知识体系的设置来看,前两个知识点是从总体上研究我国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而黄河、长江是我国最重要,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两条河流,教材也专门设置一定的篇幅加以介绍。

在众多的河流中,教材从活动入手,借助我国外流区、内流区分布图,让学生明确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认识我国一些主要河流的空间分布状况,并在读图过程中,认识外流区、内流区的分布特点。教材把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内部差异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讲述,意在让学生掌握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河流、利用河流,为生产生活服务。此外教材还补充了典型内流河——塔里木河的阅读材料,意在加深学生对内流河的认识,并了解在干旱地区如何协调水与人类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除了对天然河流研究外,教材也提到了京杭运河这样典型的人工河,让学生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的改造、利用,也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湖泊,教材没有浓墨重彩的介绍,而是通过学习活动和补充阅读材料,了解我国湖泊的分布情况,并探究湖泊对河流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于黄河、长江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由于教学环节的设置的影响,在这里就不加以分析了。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并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我觉得这个标准是对学生的最低要求。为了更好地掌握河流、湖泊情况,辨析各自然要素对河流湖泊的影响,探究河流湖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我决定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确定下面这样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

2、在地图上能描述出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位置、界线,并能阐述他们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3、掌握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并理解河流水文特征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关系。

4、知道京杭运河时世界最长的运河,了解它在古代和今天的航运意义。

5、掌握我国主要湖泊的名称和空间分布情况,了解湖泊对河流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6、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以及辨析自然要素间相互影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反复阅读地图信息,使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掌握我国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建立河流、湖泊空间分布的观念。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学生的讨论,掌握河流、湖泊的空间分布、水文特征的形成与其它自然要素间的关系。

态度、情感、价值观

教学中,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通过河流水文特征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称、分布状况,外流区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湖泊对河流的影响。

难点:辨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间的影响关系,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湖泊对河流的影响。

2)确定教学策略——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3)课时安排

因为教学过程需要连续性,同时在教学中,我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板图板画等教学方法,所以我把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3个课时进行。众多的河流、湖泊作为一课时,长江、黄河各一课时。这样的安排既能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同时又能实现由一般到特殊,由普遍到个例的研究,从而从横向和纵深两个维度认识我国的河流、湖泊,加深对中国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流程

1、导言:

在导言中我由学生熟悉的家乡入手,设置了几个小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同时,在讨论中还可以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丰富教学。

2、新课讲授

一、众多的河流

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我设计让学生在3.22图中找出长江、黄河、珠江和塔里木河这几条河流,判断河流河水最终流向哪里,从而认识什么是外流河、内流河,进而掌握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同时,可以借助中国主要山脉、季风区非季风区示意图,掌握内流区外流区的界线。

对于河流的水文特征,我借助对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图的分析,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中国的一月气温分布、降水空间分布等示意图,认识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和差异。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主要是借助对内流河分布地区自然环境的研究,认识内流河河水的来源,掌握内流河水文特征。同时又研究了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并通过对塔里木河文字材料的阅读,了解河流在利用过程中,应该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京杭运河是通过教材上设置的两个问题和补充的学习材料,来了解京杭运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但湖泊的分布、性质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湖泊对河流和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研究为主,认识我国外流湖、内流湖的分布,咸水湖、淡水湖的成因,及几个重要湖泊的分布情况,并在研究中了解湖泊的作用。

3、巩固练习

把知识的检验,融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掌握知识。

4、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讲授的主要内容,并为下一节讲授长江做好铺垫。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分类与整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根据事物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

二、说学情

一年级小朋友他们的年龄小,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教材中的情境图很适合孩子们的心理,所以我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够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发现物品能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会说出分类的方法。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的结果。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孩子们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五、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类。 我出示了两个书架,让孩子观察两个书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接着我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要看《365夜故事》,你更愿意从哪个书架上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环节可以在孩子们心里为分类和整理做下铺垫,整理过的书架是更容易找到我们需要的书籍的。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

教材首先呈现的是游乐场门口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很多气球,通过观察,你能把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让学生拿出学具进行小组合作把气球分一分,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请同学们按形状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得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展示记录方法,让学生评价。按颜色分你是怎么分的?动手操作并记录结果。

(三)巩固练习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教材上练习的第二题。

本节课,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按单一标准、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体验到分类与整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本场的第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民族》,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总结语

本次说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大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民族》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3节,本节主要介绍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和分布特点。本节课既是第二节《人口》的延伸,又为以后深入的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及分布情况;

2、能够准确理解并记住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风俗,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平等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56个民族的基本构成及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二、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掌握了我国疆域的范围和人口分布的特征,本节课重点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少数民族分布的特征,八年级的学生思想逐渐成熟,思考问题比较全面,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法学法

主要使用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在整体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少数民族的图片,并提问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位置分布特点,从而引入本节课。

通过展示图片,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他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欲望。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民族构成

自主学习书本5分钟,自学结束选取几位学生进行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我的补充可归纳出我国的民族构成。

简单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民族文化

展示人民币的图片,各少数民族不仅在文字上有差别其他方面也各不相同,从而进入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内容的学习。

借助人民币既体现地理知识的生活实用性,还可以增加本节课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小组讨论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要求5分钟。讨论结束之后请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民族分布特点

展示中国民族的分布图,找一找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

学生得出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读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我以说一说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以“说一说”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环节五:布置课外作业

找找你身边的少数民族朋友,将他们的民族特色记录下来。

课外作业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展示了本节课两大框题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位置分布上主要位于黑板的中间位置,方便左右两侧的学生观看板书,提高板书书写的有效性。

民族

一、民族大家庭

二、民族分布

1、分布

2、特点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内容:讲读小学语文第十册《飞夺泸定桥》(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的,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2、能力目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情感目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重点:

① 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②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说它是重点是因为红军夺下泸定桥的'关键是要抢在敌人前头,攻天险又最表示红军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本组训练重点是“按一定顺序写”,故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这个训练内容。

 四、教材的前后联系:

本篇课文是对同学进行“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是紧接前面“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注意事物的联系”而编排的,所以教学本篇课文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弄清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并指导同学说写。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扫清了字词障碍,对课文的脉落已经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将着力分析红军是怎样抢时间和攻天险的,同时也将着重引导同学领会作者叙事有顺序的写法。

 五、教学准备:

录放机、电视机、录相带、投影仪、投影片①②、自制投影片⑴⑵⑶。

教学方法:

① 从中心思想入手,对同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录相,使同学进入情景,体会夺桥的“难”,红军的“勇”;③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④训练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精心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演示,讲解、提问、议论等方法,使同学以读促写,以读学写。

 六、学习方法:

① 充沛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②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桥的“险”,红军的“勇”;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同学间交流,充沛尊重个体差别,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一起体验胜利的欢乐。

七、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和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同学的自主学习,做取“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以同学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同学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能有顺序地讲述课文的内容和领会红军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八、教学过程:

首先是新课导入,大约需2分钟,出示投影片①,教师唱《长征》歌,激情创景导入课题和文章中心,(板书:飞夺泸定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然后设置悬念:课文是怎样表示这一中心的?

接着是讲读课文:

第一步:放录相,让同学入情入影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重点记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约6分钟)(板书:抢时间、攻天险)。

第二步:讲读第一段,同学默读,画出文中说明“天险”的词语,并请同学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约2分钟)。

第三步:重点讲读第二段,先抽同学朗读第2、3小节,让同学考虑讨论①“诡计”的意思,敌人的诡计是什么。②我军决定怎样娄碎敌人的阴谋。③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板书:时间紧)然后让同学齐读第4、5小节,读后考虑讨论:①红军怎样同敌人的援年代抢时间?找出书中说明红军速度快如飞的词句作上记号。②在短时间内赶到泸定桥,红四团遇到哪些困难,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的,也在书画出并请同学起来读一读,红军是怎样克服的,说明了什么?③当对岸敌人出现援年代时红四团用什么方法对待敌人?这说明什么?④敌人为什么不疑心?⑤我军与敌人赛跑把敌人抛在后面!体会“抛”字的用词准确?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小结:红军以勇往直前的精神,用飞一般的速度把敌人援兵远远抛在后面,终于预定时间赶到泸定桥(板书:路程远、速度快)(该环节大约10分钟)

第四步:重点讲读第三段,首先引读第6小节,读后提问,本自然段分几层意思讲述泸定桥?然后引导同学体会敌人“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的含义(板书:敌守天险)接着抽同学朗读第7、8小节,让同学弄清红军是怎样飞过去的?在这节教学中,要主同学注意体会作者对动词的准确运用和作者叙述的顺序(发起总攻、突击连冲、三连铺桥、桥头激战,(随即板书,发起总攻:桥头激战。)随即让同学考虑:①在夺桥战斗中哪个词最能说明红军英勇顽强,在课文中,画出表示红军“奋不顾身”的语句?②党的号召是什么?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这说明了什么?随后打出投影片(①②)让同学看着灯片结合课文内容讲红军夺桥经过。最后,让同学明确夺桥过程,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红军的英雄气概?(该环节大约13分钟)。

第五步:讲读第四段,齐读后,师生小结,与第一段前后呼应,既是对“飞夺泸定桥”的伟大意义的揭示,又是对红军战士飞夺泸桥的原因的补充交代(该环节大约1分钟)。

然后是总结阶段:该环节大约用3分钟问:①这篇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时出示投影片(1));②学习了这课后,你学到了什么?一是从写文章要有次序引导,二是从红军的精神方面引导。

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大约用3分钟,出示投影片(3)(4),再次让同学体会红军战斗任务的艰巨性,时间紧迫性和泸定桥的“险”和红军的“勇”。

说课稿 篇5

1、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设计中的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质疑-自学-讨论-交流”活动展开:问题由学生提出,答案由学生找出,评价由学生判定。

2、“以学定教”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角色。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本教学设计的整个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质疑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在质疑与释疑中建构着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着自己的数学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在研究“整数”、“整数中的两个特例“1”和“0”、“小数”有没有倒数时,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的,而是经过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来的,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问,然后辩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上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篇五: 对张建霞所上的教研课《倒数的认识》进行的评课

听了张建霞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收获很多。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具体评议如下:

1、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

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

2、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同时教师能做到引导到位,导、放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给自己所列举的数,通过观察去分析特征,引出倒数这个新名词,让学生试着相互说,得出了两种不同的说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推敲,得出倒数的概念,求倒数的方法是由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出整数、小数的倒数,交流汇报,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3、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对概念的认识,从意义到求倒数的方法都是由学生来尝试、探索,效果非常好。对0和1有没有倒数的认识更是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验证。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世界地理的最后一个单元,虽然篇幅不长,但从全书的知识体系来说是继区域地理之后,进一步站在全球的角度,着重论述了在日益开放的现代世界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的问题,从而使全书在教育学生树立全球观念的境界中结束。并为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学习从整体观念上打下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总结、提高的作用。教材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缩小的世界”,第二部分是时区,第三部分是日界线,第四部分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节课主要讲解“时区和日界线”。

时区和日界线知识放在世界地理最后部分讲述,有着以下两个新的含义:第一,不仅仅是单独讲解有关时间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突出本知识点与全章教材中心线索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生产力发展具体新的运输方式造成世界空间相对变小标志着—→—→——→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深刻要求→人类更应注意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的环境。第二,同现行教材比较,对学生的要求有所降低,突出了时区和日界线的实用性,简略地讲解了有关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世界的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含义

(2)运用:区时与区时差,“北京时间”的由来与使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在“时区和日界线图”上根据两地所在时区推算区时

(2)让学生初步学会自己读图分析日界线相邻的两个时区的一些特点和过日界线的日期变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三)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区时与区时差,区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区时计算,日界线

本节解决重难点的关键在以“世界政区图”的基础上,采用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边讲边演示,使学生多世界各地所处的时区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利用版图边讲边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对区时,日界线的完整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这样能直观地反映教材的层次结构及知识内涵,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还自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愉快。

二、教学方法

1、启发式谈话法:投影书中“想一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两位小朋友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2、读图分析法:

(1)在时区和日界线图上找出一些国家的首都所在时区。

(2)算一算这些地区与我国北京的区时差。

(3)找出日界线。

(4)分析日界线两侧时区的不同特点及过日界线的变更方法,教给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对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有一定帮助。

三、学法指导

“读图→析图→用图”三步走加游戏。以图做媒介,指导学生用眼识图,用脑析图,动手绘图,开口说图。游戏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具准

1、实物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

3、地球仪;

4、自制表盘;

5、小激光手电筒。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

同学们到过车站、邮电局吗?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这些地方的醒目位置镶嵌着世界政区图,图中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时刻表。(或者是很多时钟。不同时钟标着不同的时间)。大家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吗?——便于人们了解世界各地与我们的时间差,方便我们出国旅行,洽谈业务等。同一个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时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设计

1、投影P106想一想1、2:提问:小明和小强的问题出在哪里?

——时差

那么时差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还得从地球的自转谈起

2、演示:在地球仪上贴上黑、白、红三点表示同纬度上的三个不同地方,先判断一下这三个地方的相对位置。生答:黑点在最西边,红点在最东边,中间是白点。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老师用手电筒从东方照射地球仪,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红白黑三点谁最先受到一天中第一缕阳光的照射?这种先后次序与他们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有什么关系?

演示提问:古代各地都把当地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点时刻定为12点,当红点达到正午12点时,黑白点都到了吗?黑点、红点时刻如何?这样一来,地球上会有多少个正午12点?

——我们把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3、设疑置问,推向高潮

如果我们都使用自己的地方时,会出现什么结果?

4、游戏:找朋友(市区的划分)

将学生分成里、外两圈,面向内就坐,里圈25个学生,每人拿一个自制表盘,外圈25个学生,按顺序每人拿一个时区区牌。里圈中心放置地球仪,分别用红、白、线引出180°和0°经线。

设问:如何解决时差问题?——学会区时的计算

5、举例讲解:已知北京时间是8月2日8时,求此刻东京、纽约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投影讲解计算步骤:(1)查三地的区号

(2)算时差:同区区号相减,异区区号相加

(3)求区时:未知时刻=已知时刻+(-)两地时差(东+西-)

6、巩固训练(出示多媒体课件):

(1)学生看图回答:全球划分为多少个时区?一般每个时区跨多少经度?哪一个时区的中央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2)让学生上台用鼠标在图中点出老师所报城市的所在时区。

(3)算一算这些城市与我国北京的时区差

7、过度(小故事):有一美国孕妇乘坐轮船横渡太平洋时,生了一对双胞胎,到达美国住地登记时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先出生的儿子是弟弟,后出生的倒成了哥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在作怪吗?——日界线

8、出示多媒体课件:

(1)点出180经线

(2)点出日界线

(3)观察:日界线是否完全在180经线上?为什么?

(4)根据船只的移动观察分析日界线两侧时区时刻的不同特点以及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方法。

9、板图辅助讲解(略)

10、归纳小结:由学生完成

说课稿 篇7

【设计理念】

新课程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本课教学中,老师能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开展猜一猜、比一比、拨一拨等活动,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将“数”和“形”紧密结合起来,以“形”感知、理解、表达“数”,深入浅出,进而强化了直观感知的数和抽象的数之间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情与教材分析】

“认识算盘”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本节课呈现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借助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算盘的结构,给出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说明一颗上珠表示5,一颗下珠表示1,让学生体会古人“以一当五”的创举。第二层次是利用Flash动画软件,让学生在算盘上表示数,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新知,同时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进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算盘,因此教学中既要渗透中国传统的数学文化,又要注重让学生经历运用计数单位数数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2、学生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计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3、学生了解算盘的历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拨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 引出课题。

1、展示形状各异的算盘图片,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形状各异的算盘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算盘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观察 认识算盘

(一)介绍算盘的历史

1、课件演示,了解算盘的由来。

课件出示:计数的历史演变过程:“结绳计数” “算筹计数” “摆珠子计数” “算盘计数”。

介绍:算盘是中国最古老的计算机,我们的祖先在1000多年前就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流传到现在。算盘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还传到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

2、谈感想。

听了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想?

小结:我们的祖先很智慧,小小算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好好认识算盘,把中国的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设计意图:通过算盘历史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1、仔细观察算盘,说说算盘里都有些什么?

2、认识“框”、“梁”、“档”“上珠”“下珠”。(板书并结合课件演示)

3、用动作比划自己认识的名称。

4、儿歌记忆法。

课件出示:

小算珠溜溜圆,梁把算珠分上下,中间档来串一串。框把算珠全围上。

【设计意图: 通过课件演示、动作比划、儿歌记忆等不同方式,使学生记住算盘的各部分名称。】

 三、实践操作 使用算盘

1、在算盘上表示1-10各数。

(1)引发冲突:借助课件展示算盘上杂乱的珠子,在这样的算盘上能直接拨数的吗?引出在算盘上拨数要先离梁。

(2)小组讨论:如何在算盘上表示出1-10各数?

(3)共同拨数:利用Flash动画软件,学生说数,老师拨数,重点引导“五”和“十”的拨法。

2、了解如何定位。

(1)借助课件展示不同的定位。

(2)小结:算盘上计数,定数位可关键了,个位定在哪儿,十位、百位、千位也固定了。

3、用算珠表示数。

(1)拨数前,要先注意什么?

小结:当珠子都离梁时表示算盘上没有计数。

(2)在算盘上逐个出拨出各数:563 208 560 600

个别学生利用Flash动画软件,在电脑的算盘上拨数,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算盘上拨数。

强调: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以空档表示。

③渗透拨珠的指法。

拨入下珠时用大拇指,拨去下珠是用食指,拨入拨去上下珠都用中指。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生生交流中懂得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只要个位定下来,其余各位也定下来了。并通过动手操作拨珠学会了算珠计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巩固应用 加深认识

1、猜一猜

下面几个谜语都和算盘有关,请同学们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

①猜猜我是谁,它有四条边,最爱帮助人,不让珠乱跑。

②猜猜我是谁,虽然只有它,本领却很多,一个可顶五。

③猜猜我是谁,它有许多根,穿着小珠子,噼里啪啦响。

2、连一连

把相同的数连起来。

3、用三颗算珠在算盘上表示一个三位数,最大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帮助孩子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算盘,并会用它进行拨数,它的神奇之处是不仅能表示数,用它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计算呢!熟练的珠算计算并不逊于计算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一些资料,发现更多关于算盘的奥秘。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方程的意义》

一、 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九册第四单元第2节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对后面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 教学目标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拟定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3、学生在对式子的观察和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知识经验,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 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先后采用演示、实践等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各种数学情境中,充满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所以本课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索,小组学习作为本课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掌握了所学基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

四、 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动手操作,但由于年龄所限,有的同学比较和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

五、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新课标》理念,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形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情境。我把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上课伊始,我首先用谜语导入,引出本课的教具——天平,对于天平学生并不陌生,在实验室里使用到过,所以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说出天平平衡的条件,即天平的左右两边相等。通过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把握住学生的好奇天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到起来。把介绍平衡的条件放手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从中也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我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

第1个层次,教师演示:在天平的一端放一个空杯子,另一端放100克的砝码,这时平衡,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得出这个杯子的重量是100克。

第2个层次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把水慢慢倒入空杯子内,进行左边与右边的比较。学生操作的结果一般有3种情况,(1)往水杯的方向倾斜(2)往砝码的方向倾斜(3)平衡。教师适时引导水的重量是未知的,在未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它,如用x或其他的字母,进而用一个简单的式子表示自己所演示的情况。学生在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称量成功的喜悦,学生体验到应有的满足感,既复习了旧知识,形成平衡与等式的印象,又为式子的分类打好了基础。

第3个层次,学生集体交流,将式子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等式与不等式的概念。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几个像100+x=250的等式。并比较共同点得出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并通过辨析进一步使学生会分辨哪种等式是方程,哪种不是方程。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适时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学生是本节课中的真正学习主人,是名副其实的主角,经历着知识的构建与形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式子分类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4个层次,扩展阅读,出示小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体会人们在数学中的探索。然后进入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学生领悟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基础练习为主,如让学生在初步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能熟练辨析方程。适当补充提高练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提问: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反思本课在知识技能、与他人合作方面的情感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 说板书设计

板书对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增强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总之,本课我遵循《新课标》理念,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在导入中启发学生思维,在新授中创新思维,在练习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锻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了,教学与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意义深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在理解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位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孩子都具有表现欲,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因此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在这环节中,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既能锻炼了胆量,又能训练观察力。】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拓展补充

1、“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原来出自于一个八字成语,后面还有四个字,你们知道吗?

出示: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他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出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读读记记)

2、这句成语出自哪里你知道吗?

(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至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3、你想知道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出示故事)

4、积累抄写

说课稿 篇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钓鱼的启示》。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结果没在规定捕捞的时间里,我钓到了一条特别大,特别漂亮的鲈鱼。父亲严厉地要求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特别不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体会到了父亲严格要求我的真正意义。

富有哲理,给人以启发是本课的主要特点。

五年级学生,对语言学习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依据对教材的理解和五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确定如下三位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获得,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让我放回鲈鱼的理由,及我从中所获得的启示,从而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抵制鱼的诱惑。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所以教学本课,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圈点批画法来完成本科的学习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的教学将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我这样设计我的导语: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能带给我一定的启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富有哲理,能带给我们其实的文章。板书 钓鱼的启示。上课伊始,我就以启示为谈话中心,引出本文课题,然后让学生查阅工具书,理解“启示”就是启发的意思,以启示为线索,为本文理解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课伊始,趣亦生,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初读便会对文本产生好感,在有好感的基础上,对学习文章便有了很好的帮助。所以在学生跃跃欲试中自读课文,从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大屏幕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在认读词语的过程中,将本课的重点读音做以强调,如鱼饵的饵是卷舌音,鱼鳃的鳃的平舌音,嘴唇的唇是翘舌音。同时检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钩和钓的区别,戒与诫的不同意思。指导书写“翼”字,上面的羽字作为偏旁的时候,没有勾。

经过这样一轮检查、强调,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已经很扎实了。当然为学习文本扫清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研读 深入探究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深入研读课文的时候,我选择小组合作学生。围绕“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这个问题,小组合作交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在回答我为什么不愿意放回鲈鱼的过程中,感受我心情的变化,讨论之后,出示课后思考题,体会出我由得意——急切不理解——乞求——无可奈何 依依不舍;分析理解爸爸的态度时,体会出爸爸在道德抉择面前毅然决然的态度。抓住一个“得”字,理解出父亲态度的不容置疑。

阅读感受是独特的,感情朗读的表现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理解出人物的感情变化后,有感情朗读成为必然。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再次感受钓到鲈鱼的快乐,面对道德抉择的艰难。

至此,长大成人后的一段文字便自然走到我们面前。抓重点句子理解道德的是与非的问题虽然对与这些孩子来说有些难度,但充分地朗读,大屏幕出示生活中一些事例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出诱人的“鱼”指的是:让人心动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哪些暂时带给人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情。结合前文,能在无人知晓,只有自己知道没有到时间的情况下,能讲钓到的那么大,那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中,从而体会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的道理。重难点的突破有时候很难,但水到成渠,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生活中,面对就如那条鲈鱼一样诱惑,有一位能如作者的父亲那样严格要求你的人,会成为你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完成作业:根据提示写句子: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可以写月色,也可以写事情,还可以写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