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求学站 人气:2.95W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垃圾的回收利用》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教学单元第四课内容。本单元的课程编排是建立在前几册已经学习的“资料”“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和“生物与环境”等环境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同学从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入手展开调查研究,本课《垃圾的回收利用》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最贴近同学生活实际的垃圾问题入手展开调查、收集、分类等体验活动,以此为突破口来引发同学对整个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考虑,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让同学认清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后面《考察家乡的环境》和《我们的环保行动》打下基础,使《课标》中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局部。

第一局部:研讨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

要求同学按小组收集资料,向大家介绍回收利用某种资料带来的好处,然后我再把一些数据资料展示给同学,让同学在阅读中感受回收资料带来的好处,同时认识回收标志,同学在认识回收资料的好处后,再让同学分组体验垃圾资料的回收分类过程。提高同学对垃圾回收意义的认识。

第二局部:研讨建立一个资源回收中心。

同学在体验分类回收过程中,知道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回收的垃圾资料不外乎有玻璃、金属、纸张和塑料等这几大类,要建立班级回收中心,首先让同学明白作好哪些准备,然后引导同学从回收箱的设计、放置位置、谁来管理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回收中心方案。鼓励同学课后去实施这套方案。然后再引导同学研讨回收的资源如何处置等问题。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案。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同学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一个垃圾的回收分类过程,认识可回收利用的资料,了解一些常见的可回收资料的分类方法。认识回收标志,

2、能力目标:经历各种途径查阅、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培养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学会垃圾的分类方法,制定建一座回收中心的方案。

教学难点:

讨论制定建一座回收中心的方案。

教学准备:

同学:带一些平时会扔掉、但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调查物品回收利用的好处

老师: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了解回收好处发生回收动机-讨论回收方法体验回收过程-借鉴回收体验组建回收中心-通过方案讨论发现利用价值-总结拓展。

三、同学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同学,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泼开朗,喜欢质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师生关系融洽。但在语言表述方面有点欠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引导,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同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同学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才干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结合同学实际和教学内容,我采用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同学经历“解决垃圾问题”的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交叉一些讲解、示范、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力求通过学习、体验垃圾的回收分类过程,从而获得一整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同学的科学素养,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充沛体现“以同学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战略与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内容分为6个层面递进展开:1、情景导入,引出课题。2、研讨回收好处,激发回收动机。3、研讨回收方法,体验回收过程。4、借鉴回收体验组建回收中心。5、讨论回收资料的处置,了解资料加工再利用流程。6总结、拓展谈体会。

1、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好的开头是胜利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同学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发明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学一开始,我先创设第一个情景,示两张城市街道图(一张卫生城市,一张垃圾城市)。让同学从中选择一座城市来生活,同学选择了卫生城市,并说明理由。接着设疑:这座城市的垃圾都到哪去了呢?引出垃圾问题,同学猜测,引发探究欲望。接着创设第二个情景,带领同学到垃圾填埋场去看看,同学到了垃圾填埋场后发现,这座卫生城市的垃圾不但没有填埋,而且是露天堆放的。引发怎么解决这些垃圾问题的考虑。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垃圾的回收利用》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2、研讨回收好处,激发回收动机:

接着引导同学观察这堆垃圾里有些什么资料?回收这些资料有多大的价值?让同学举例说明,然后我就出示一些数据资料,让同学从阅读这些资料中了解了到回收这些资料会发生这么大的经济价值。因而发生回收这些资料的欲望。同学有了回收欲望,但不知从何着手,引发问题考虑:“怎么回收”由此进入第三个教学环节。

3、研讨回收方法,体验回收过程:

投影出示“怎么回收”同学经过一番考虑后,得出各种不同的回收方法。然后指导同学汇报方法,这时我巧妙利用同学思维的多样性进行比较,让同学在对比中发现自身的缺乏,从而找出一种比较科学的分类回收方法。同学找到科学的分类方法后必定想体验一下这种方法可信度。接下来我就布置了一个实物分类回收的体验活动。然后组织同学进行小组分类竞赛,并上台汇报分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合理的引导和展示同学的思维过程。最后归纳总结出生活中可回收资料不外乎有玻璃、金属、纸张和塑料等这几大类。有了这样一个体验以后,同学基本上掌握了垃圾资料的回收方法。接下来就要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4、建立班级回收中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回忆一下班上每天都会发生哪些垃圾,要回收这些垃圾资料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然后再让各小组讨论如何组建这个回收中心。并投影出示在讨论中关注的几个问题。同学讨论完成后,上台汇报设计的方案。让全班同学作评判,最后达成共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回收中心方案。褒扬设计好的小组。鼓励同学课后去实施这套方案。有了完整的方案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提出问题:回收这些资料以后如何处置?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5、回收资料的加工再利用:

这一教学环节我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的,回收了你如何处置,多数同学只知道拿到垃圾收购站去卖,换成钱。为了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这个问题要作适当的引导,让同学知道处置这些垃圾具有更深远的意义。然后接着问:收购站又把这些资料运到哪去呢?同学考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提到废物加工厂加工。这时再创设一个情景:我们到加工厂去看看,然后出示废物加工厂加工流程图片,让同学了解这些资料加工再利用的过程。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从回收----到利用的过程。接下来进行拓展:这些资料除了送到工厂加工再利用,你还有别的用途吗?出示废旧资料制作的各种玩具。要求同学回去后自制一个玩具。

6总结: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所以评价时,我更多的关注同学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课我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讨论回收方法、体验回收过程”和“制定回收中心方案”这两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记录表展示和谈体会中我采取了口头褒扬、自评、组评、展示等评价方式。让同学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

七、教学板书:

垃圾的回收利用

分类

纸玻璃塑料金属……

收购站自制玩具

说课稿 篇2

一、导入新课

1、教材分析:

《我喜爱的书》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把书封设计的学习与装饰学生自己喜爱的书结合,通过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掌握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技巧,培养其设计意识。编者没有沿袭传统的以具象图形为主的设计形式,而是强化了借助文字图形这个相对抽象的设计元素进行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路,突出以文字组合、变化、构成为主的设计方式。更多以文字造型、大小变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组合图形等方面来考虑设计,试图把文字作为一种独立的视觉图形进行设计处理,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封面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表现要领。这种设计元素的单纯化、抽象化处理,可以促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与掌握封面设计的规律性知识。在学习封面设计的同时,本课侧重于提高学生字体设计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借助文字图形这个相对抽象的设计元素进行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封面设计的规律性知识。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封面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在调查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对书籍封面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2)能力目标:

能够初步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3)发展目标:

能够把文字图形作为一种独立的设计元素,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本课侧重于提高学生字体设计的能力。

(2)难点

如何构思立意,运用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考虑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等因素去进行封面设计

攻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一是运用手工绘画表现;二是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封面多层次的展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1、说教法

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使本课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一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情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感染、暗示、激励等作用,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景,在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书籍的相关资料,展示不同风格的书籍设计,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观察比较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不同风格书籍设计进行比较,紧扣教学重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在比较、讨论、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范例教学法

根据心里学原理再造想像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纪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因此,我真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精彩感性书籍设计图片和范例欣赏启发学生灵感,丰富和完善学生构思与创作。

(4)、直观演示练习法

直观演示书籍设计步骤,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书籍设计作品。

三、说学法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文字元素进行封面设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字在此不再只是作为一种进行识别与交流的语言符号而存在,更多被看成一种可以进行造型变化与设计的抽象图形。但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先不必考虑文字的图形设计处理,而是强调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考虑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等因素的整体设计。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生:市场调查——交流讨论——字体设计——封面设计——系列书封设计

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首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谈谈课前到市场调查,到书店观摩各具特色的书籍封面的情况,建议学生把喜爱的书籍封面记录下来,以学生作市场调查的图片导入,在交流不同表现形式的书封设计资料的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封面设计的相关图例,使学生讨论时根据类别有所对照。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树立学习信心,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悦的享受,为学好本课搭好基架。

2、分析讲解课文范画,感知课文

通过教材供的书籍封面的展开图片,使学生了解到完整的书籍封面设计是封面、书脊、封底的统一设计,在设计时要认真综合考虑。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文字的其他各种设计处理都直接关系到整个设计的效果,分析时,加以强调。重点关注两个部分,其一是采用对称或均衡的布局形式设计书籍封面,其二是利用非均衡的布局形式设计具有个性的书籍封面,并提示可设计系列书封,对设计制作时运用的材料、手法给予一定提示使学生获得更多信息,用作学生练习时参考。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优秀封面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们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来设计、表达封面主题的。然后分组采用不同方法用简单的`文字图尝试形设计自已喜爱的书籍封面版式,提示可以把文字都看成几何方块,注意大小、位置、形状、色彩的变化。这时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每组自评后将一张最好的作品上交,在屏幕上进行展示点评。这种让学生观察、发现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4、展示与评价

学生介绍分组对比原有书籍的设计,介绍本组最佳设计作品的特点,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探讨各组设计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所在。

五、说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说课稿 篇3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朝鲜战争中,我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从隐蔽潜伏到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赞颂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本文是落实了解人物内心活动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一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本课是一篇比较容易读懂的独立阅读课文,因此,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本着充分放手的原则,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一、说教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和我的心理变化。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2)学习通过人物的表现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认真读,认真体会,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真情实感。

⑵联系实际谈自己读文中所受启发和感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4、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描写。通过“纹丝不动”这个词来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二、说教法

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所以我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共同讨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设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我们都读过《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都感受到了那动人的一幕。但是与那些回国战士不同的是,邱少云却永远留在了那片异国的土地上。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邱少云战友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走近半个世纪前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近年轻而伟大的战士邱少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阅读提示,想想它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几个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

(3)整体认识与感悟,有感情朗读

1、再读课文,体会:一团烈火把邱少云包住了,我作为他的战友心情是怎样的?指导有感情朗读。

2、“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这段话中用了一个比喻句,是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3、“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体会两个“才”字的不同意思。

4、“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仅仅是忘不了那一天的吗?

(4)、总结全文

(5)拓展思维,抒发情感:

a、在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引导学生: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战士?让学生通过写碑文的形式,将自己的感情流露于笔端,真实地抒发对这位伟大的战士的崇敬、爱戴之情。

b、如果你是“我”,站在邱少云牺牲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以《我站在邱少云牺牲的地方》为题续写。

本课通过巧妙设疑,多种教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我认为这是本节课比较成功的一面。最后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在《学习》书中的主题:有用的植物中有一个“长胡子的洋葱”这一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于测量的理解大不相同,这就蕴含着许多教育机会和教育价值,经过考虑,我决定用这个点作为载体来尝试设计一次有关测量的数活动。我认为测量的核心是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的有机统一,在测量过程中,幼儿能获得很多知识经验,如用同一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用不同工具测量特定的物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

2、尝试用尺和替代物玩量一量的游戏,对测量活动产生兴趣。

我为什么要以这两个作为我的教学目标呢?原因有二:第一,测量是在生活中能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方便、提供便捷的一种方法,大班幼儿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测量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我的第一条目标就是这样定位的。第二,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的过渡期,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学习用尺来进行精确的测量,而我想借助今天的活动来激发他们对测量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测量。

经验来源于生活,幼儿在生活中能接触到一些测量,可是,对于这样的测量他们并不理解,也没有仔细观察过,用生活化的图片和照片来作为本次活动的导入环节,能更好的促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和经验的碰撞。

第二个环节:自由测量——玩尺

前期幼儿没有很多关于测量的经验,我只是在区角活动中提供了一些替代物和工具来进行测量。可能通过这些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有的孩子有了一些经验,可却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制作了一个fLAsH课件,用尺子提问与自我介绍来学习用尺测量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第一次测量(用尺测量不同长度的吸管)

紧接着,就是自由测量了。建立在第二个环节的基础上,我在这里用了不同颜色的吸管来测量,目的有二:1、发现同种长度的物体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2、不同长度的物体,数字越大长度越长,数字越小长度越小。在这个环节,同时巩固了正确使用直尺的方法。

第四个环节:第二次测量——学着用尺和替代物测量。

其实,生活中的测量到处都有,用尺测量只是一种媒介和方法,可能,最实用的还是利用替代物来测量,比如:妈妈给孩子买衣服、买鞋子会用手来当替代物等。因此,本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借助替代物和尺来进行测量。并且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幼儿之间的协商与合作能力。

第五个环节:延伸

也是《学习》中提到的“长胡子的洋葱”,在自然角用水培的方法培育洋葱,让幼儿尝试用替代物和尺来量一量洋葱的长胡子。让测量变成他们生活中的一种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并会运用到生活中去。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共5个学习主题,讲述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本课所在的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 讲述秦朝和汉朝的历史。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期,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故本学习主题在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张骞通西域》作为本学习主题5课中的第4课,上承“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下启“丝绸之路的开辟”,展现了统一国家初步发展的历史画卷:从政治上讲,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也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从民族关系上看,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也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在对外关系方面,通过西域,东西方经济、文化等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我们吸收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把他的两次出使称为“凿空”。从这个意义上说,“张骞通西域”在本学习主题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西域位于祖国西北,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资源,加深了历史和和地理学科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从而为学生乐于仔细“研究”本课知识、分组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文字、剧照、图片等)、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壁画》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编排表演历史短剧、争做“小导游”等活动奠定了基础,为开展活动性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本课以学生的参与、动手、动脑为主。

2、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但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本课的活动中及课后作业设计上都注意了层次性和学生自主性。

(三)设计理念

1、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把最生动的历史知识呈现给每一个学生;

2、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生应在感知历史中感悟历史;

3、历史原于生活,历史教学应把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 基于上述理念,我将以活动课形式呈现本课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1、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据教学设计理念和“课标”要求,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三维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2)能力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外的历史资料,想象历史情景,评价历史人物,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史地结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并感悟张骞敢于冒险、勇于开拓、锲而不舍、忠于国家的优秀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尊重各地区、各民族习俗,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2、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狭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确定二者为教学重点;

(2)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初一学生刚开始学习地理,识读地图能力较差,且“西域”是古地名,让学生记住其地理范围有一定的难度;再让他们理解抽象的隐含知识更不容易,所以确定其为难点。

二、教法选择及依据

1、问题探究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情景教学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3、根据“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选择了史料分析法;

4、依据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学法选择及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与初一学生特点选择了:

1、表演法 2、识图法、讲述法 3、辩论 4、问题探究法等 在教学中,教法学法相辅相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合,生生、师生交流互动,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这堂名为“重走张骞通西域路”的活动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收集历史资料 — 感受历史场景 — 探究历史人物 — 关注现实生活 — 巩固小结 —课后作业

(一)收集历史资料——课前师生积极准备

1、确定主题、根据兴趣学生分成4组;各组同学根据需要收集与本课有关的网络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在此基础上,各组同学分别准备: 第1组同学通过对教材文字、图片内容的预习和理解,课外相关资料的收集处理及经历想象后,分工拟写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人才的诏书、设计张骞临行前与汉武帝告别的对话、编排历史短剧; 第2组同学把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路线分为4段:长安——玉门关、玉门关——大月氏、大月氏——阳关、阳关——长安,学生扮演的“导游”1、2、3、4分别准备解说词、进行练习;“导游”5对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做了简洁叙述的准备; 第3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张骞出使的背景、目的、经历、结果、影响等方面选择材料进行辩论准备; 第4组同学收集图片、文字材料,准备“历史的思考”这一环节的活动。

2、教师鼓励并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上网、书刊、影视等,指导各组学生的活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二)感受历史场景、探究历史人物、关注现实生活——课堂活动成果展示 1、图片导入:教师扮演主持人,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壁画,告诉学生此壁画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导入“重走张骞通西域路”主题活动

2、活动展示:

(1)第1组同学表演历史短剧《第323窟壁画》 剧情简介:

大殿上(教室前半部分),“汉武帝”正在批阅奏折,“信使”飞报:匈奴南侵,又将威胁长安!“汉武帝”气恼、焦虑,思考对策;一“大臣”献策:听说汉王朝西边的西域地区有个大月氏,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派使者出使,以联合抗击匈奴。旁白介绍“神秘”的西域和大月氏的有关情况后,“汉武帝”采纳建议,决心抗击匈奴。

“汉武帝”担心:西域与西汉相距遥远,路途艰险,朝臣与百姓都心存畏惧,谁愿意去呢?“大臣2”献计道:“陛下可下昭招募。”于是,“汉武帝”颁布昭书,招募出使人才;“张骞”主动请缨,向“武帝”推荐自己;“武帝”决定派张骞出使。

长安城外,“汉武帝”和随从送别张骞一行?? 目的及依据:“皇帝的决心”、“神秘的西域”、“下诏招募”、“张骞应征”、“长安送别”5个历史片段呈现出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及西域的地理范围与人民的生活状况,初步感受到张骞迎困难而上、报效祖国的优秀品质。模拟“历史情景”,突破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有利于学生感悟历史及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良好习惯和运用课本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和表现等能力,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

(主持人设问“张骞一行百多人的征程,是否一切顺利”过渡到)

(2)第2组同学扮演导游介绍《漫漫西行路》 “导游”1介绍张骞从长安到玉门关的所见所闻,并点明玉门关名称的由来;“导游”2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表现“张骞”一行被匈奴所扣,十多年间,张骞矢志不渝,终于抓住机会,摆脱匈奴控制,到达大月氏,拜见大月氏首领,表明来意等情节。“导游”3介绍张骞等人在大月氏由于自身情况不能联合出兵后,沿南线返回阳关的路途上的经历,并联系唐朝诗人王维的相关诗句;“导游4”简介张骞等人从阳关返回长安、受到汉武帝接见的情景;“导游5”简介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目的及依据:描述起张骞等人的两次出使沿途上的风土人情、资源、自然条件、遭遇等,由此,同学们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背景、任务、始返时间、主要经历、活动结果等了解得比较清楚,落实了教学重点。这体现了教学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有利于学生把课本和课外收集到的资料的处理运用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合作意识。

(主持人出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情况比较表”、学生填写、主持人强调后过渡到)

(3)第3组同学围绕“再说张骞”主题展开辩论 出示辩题“严格来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未能完成任务。你认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第三组同学,根据准备、出示材料,进行针锋相对辩论。

目的及依据:在辩论中学生从经济、政治、精神影响方面理解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设置的条件、职责和意义”,通过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又促进其对历史事迹的了解,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升华情感

(主持人再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中关注由历史的认识转化为对现实的思考,从而过渡到)

(4)第4组同学图文对照引发同学们“历史的思考” 展示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到西域物产对内地及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引出两个思考:“1家乡特色水果的发展” 、“2西北地区的环境保护”。组织同学讨论,献计献策。

目的及依据: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注意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关注现实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3、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评价

目的是全面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过程与结果、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4、课后活动:(任选一题)

(1)重走张骞出使西域路绘制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要求:图的尺幅大小、图例、路线、必标地--长安、葱岭、大月氏人生活地)

(2)小作文(二选一): 我眼中的张骞

浅议张骞通西域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