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求学站 人气:9.64K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专家: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画》的第一课时。我将从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目标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字归类等方法,认识是个生字和两个偏旁,会写“来;、去”两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远——近”“来——去”3组反义词。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悟”、“体验”,都是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就见其义。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在哪结合图画,都能够理解其义,并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单元主题为“识字”,教学要点就是认识60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喜欢学习汉字,能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色。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画》是人教版新课标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识字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四是基于对一年级学生学情的把握:《画》这首诗表现的山、水、花、鸟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是非常亲切与熟悉的,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而且他们刚学完汉语拼音,现在孩子们学习汉字是很有激情的,课堂中要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2、据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正确的朗读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教学难点为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除了随文识字,还通过偏旁归类,近反义词的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习得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让生字不断再现,不断重复,反复强化。

三、说学法

本课我采用的是朗读法、观察法、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1)朗读法,一年级的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诗中描绘的景色,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2)观察法,本课我配有多幅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发现图与诗联系,并利用课件展示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

(3)自主学习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适当引导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通过观察发现同偏旁的字,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找到识字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猜猜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要想知道答案就需要认真学习课文,由此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二)初读正音,感知课文

出示插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通过画和文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取诗中的信息,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

(三)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本环节遵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教给学生加一加,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点及关键笔画,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感悟书写规则。

3、学生在书上描红,然后自己练写,加强记忆。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把今天所学的生字书写在作业本上,加深学生的记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没有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自己的准备也不是足够充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由于学生年龄小,课堂上不时地乱动、坐不住,而我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紧紧停留在表面,缺乏实效性和趣味性。

2、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个别学困生关注不够,他们参与还不够积极、主动。

3、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褒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4、时间把握欠妥当,前松后紧,使得后面的教学草草了事,自己也临时对预设的教案进行了调整,连板书设计也未能按计划完成。

5、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今后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认真学习《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合理的三维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突破重、难点。

2、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具、学具的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课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用新颖、灵活的教法来指导学生轻松、愉快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变不爱学为爱学、乐学。

4、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关注学困生,对他们多提问、多鼓励。要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5、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真正做到师评、生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6、每上完一节课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和心得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反思中不断完善,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有所提高。

7、多和带同头课的老师交流,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丰富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不要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一篇,对于后续课文的学习起着很大的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井沿”,并学会书写“沿”。理解“坐井观天”、“说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分角色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3、口语练习:用“谁和谁在干什么”、“_____得很哪!”“一……就……”“因为……所以……”进行口语练习;续编青蛙跳出井口的第四次对话。本课的寓言故事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其中有很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可以利用本课生动有趣的情景,结合语言点对学生进行较为规范的口语训练,让学生理解并且运用文中的句式,丰富口语的内容,为接下来把口语更规范地转化为书面语(作文)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二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口语训练及续编对话是难点。

创新点:为突破教学难点,采用的方法有:

(1)与生活相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结合本课对话内容中的语言点对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让学生在口语练习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练习: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口语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抓重点词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结合;

(3)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4)引导由说到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训练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五、说过程

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解决生字(写7个,除“沿”),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理解了“井口”、“井底”并找到了青蛙和小鸟的3次对话。今天的第二课时,首先回顾课文内容,复习词语,学写“沿”字,然后抓住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着重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对话中的语言点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相互促进。本课时的口语练习基本分为三个层次:

1、是课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及运用,如“()无边无际”、“__________大得很哪!”、“一。。。。。。就。。。。。。”;

2、归纳句式的运用,如本课开头的“谁和谁在干什么”以及最后“因为。。。。。。所以。。。。。。”;

3、对所学的词语和句式的灵活运用,体现在学生续编第四次对话。这三个层面的口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基本上做到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第三个层面运用所学续写对话时,我采用了说和写结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会把口语规范化地变成书面语,其次,由说到写,实际上是放慢了说的速度,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将所学的词语和句式写出来。最后说和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写片段,模糊作文的概念,逐步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为三年级过渡到写作上打下基础。最后是理解寓意,布置练习。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同学:

下午好!今天很荣幸听到课各位老师的精彩复习课,使我们在复习的迷途中找到了明灯。不管是数与代数,还是空间与图形,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来谈谈吴老师的《四边形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吴老师的教学用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设计上注重沟通联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复习课中旧知识点的回顾是必须的,但学生是“喜新厌旧”的。如何让旧知识点能吸引学生。吴老师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通过学生说图形的特征猜图形,使旧知识点的回顾显得自然流畅。在第二环节我们也看到吴老师设计非常童趣,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中的喜羊羊和沸羊羊跑步比赛争吵场面有效复习了周长的相关知识。吴老师两个巧妙的情景创设,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在了一起,做到了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懂一面,形成良好的网络知识结构,使之逐渐趋于系统化,力求不但“温故”,而且“知新”。

2、练习上注重综合运用,促进思维的提升。

复习课中的练习与练习课中的练习是不同的。练习课一般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练习的任务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一般是在新知识教完后进行的。而复习课中的练习重点是“综合运用,整理提升”。

(1)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如在巩固练习中的第一题,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题中穿插了正方形、长方形。通过辨析知道正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练习具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一利于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如:巩固练习1,2是基础练习,是针对后进生设计,练习3是变式练习,这是练习中的亮点。而练习4是提高练习,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体现思维的提升,之后通过课件演示生动形象给学生展示本质属性,了解周长与物体形状、大小无关,同时渗透转化思想。练习上由易到难的“序”比较明显。

(3)练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与趣味性。除了书面练习与操作练习,还有口头练习相结合,给练习课注入新元素,既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又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趣味性就体现在练习2中让“学生”一分钟口算周长。

3、课堂上有效处理生成,促进潜能的发展。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好地把握学生生成资源的能力,进行灵活调控,复习课的教学对教师把握生成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吴老师这节课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在磨课的过程中吴老师问学生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其实属于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呢?学生一般回答是四边形。而今天这个班的学生很聪明,回答了都是平行四边形。而吴老师并没有慌张,而是及时追问为什么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正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后吴老师画出不规则的四边形引导得出它们都属于四边形。衔接自然,有效处理生成。

经过刚刚的激烈讨论,我们小组有几点小小困惑:在练习环节是不是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回答会更好呢?这样可以避免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单调的方式,又可以考虑到后进生。再则在时间分配上是否应该更紧凑点,用到最后一道习题时间安排过多,那是否可以把带回家的习题在课堂上解决呢?这样时间安排更合理。

总之,一节复习课更象炒一盘菜,食材要精心挑选,烹调手法又要高明,色香味具全谁不想?不是还有句名言吗?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就是在不断弥补缺憾,在不断生成精彩中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最后非常感谢开课的老师们辛苦的劳动,也感谢在座老师.谢谢!

说课稿 篇4

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84页“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一、说教材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一个难点,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容易算成3×0=3,或者不计算因数中间有零的这一位。因此,教材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安排了本节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在乘法中如何处理0的具体方法.

例5教学关于0的乘法,说明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为后继教学做好准备。“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个结论在小学阶段包含0和任一非0自然数相乘及0乘0两种情况。对于0和非0自然数相乘,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即表示几个几的和。对于0乘0,就不能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种情况在数学理论上只是一种补充规定,在教学中只能直接告诉学生,不宜作其他的解释。

例6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了,再加上例5刚刚验证完的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这样学生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 的乘法就不难了.所以我决定例6采用尝试调整式的教学模式。

二、目标确定

(1)本节课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通过学习,使学生得出并理解“0和任

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结论,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在体验、交流中明白用0占位的必要性。

(2)在练习中,进一步培养估算意识和数感,以及良好的书写、计算、检查等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

行计算。

3、体验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三、策略选择。

关于0的加法、乘法的辨析,0的占位等问题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本课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感悟使学生明白任何数加0和任何数与0相乘算理的不同点,从而突出0的乘法的特性。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通过错题的分析,在观察、纠错、说理等学习活动中体悟用0占位的理由和必要性。

四、具体做法如下:

1、精心组织材料,突出教学重点。

课的开始就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偷吃仙桃的故事引入, 0的乘法自然过渡到0的乘法教学。通过0的.加法,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这个数。通过乘法的意义让学生知道0×7等于多少?出示几道0的乘法,引导学生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学生在计算、说理过程中,体悟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辨两者的内在关系,对0的乘法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例6.

2、留出思维空间,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发展,借助例6主题图创设老寿星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公园散步的情境,使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图中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在观察、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具体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接着,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为学生创设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地放入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3、分层设计练习,全员各有发展。

练习不仅是对新知巩固消化的过程,也是对知识深化提高的过程。针对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设计的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应用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思维训练,有学生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感悟到数学的实用性,有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到0的加法与乘法的特性,得到了成就感的培养,设计满足了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

说课稿 篇5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柳树醒了》。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柳树醒了》是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从文章里散发出的浓浓的诗意,确实,这既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又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在这篇童话中它运用了诗的手法描述了春天里一系列的变化;让人感到春天是美好的,是迷人的,奋进的。尤甚是孩子们的读书声、欢笑声,更是给春天的乐谱增添了美妙的音符,这又令人感到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及文中生词。

2、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了解春天到了,大自然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词,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了解大自然的变化,感悟春天的美。

二、说教法

《柳树醒了》虽是一篇令孩子们颇感兴趣的童话诗,但要让一年级的学生去理解这样一首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生字卡、生词卡等教学辅助手段,并以引领学生去感悟课文,去探索,去发现春天的奥秘,并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读中识字、积累语言;在妙趣横生又不失情理的想象中进行说的训练。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兴趣及认知水平较低的特点,我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听一听、说一说、练一练等,识记生字词、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春天的美好。

四、说学情

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特点、思维观察能力有限,学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识字1的学习中就进行了趣味游戏、图片欣赏,让学生对春天中的事物有所了解,为学习诗歌作铺垫。

五、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些什么变化呀?结合刚学过的识字1去体会春天的变化。是啊!春天到了,柳树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欣赏图片,认识春天中的柳树是什么样子;指名说)今天我们学习第1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教师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并边听边给诗标上小节号,划出要认识的生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识字,要求学生读准音,认清形,可以同桌互读,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③检测生字词。我先让学生带音节读,再去掉音节读,并交流识字方法,然后采用游戏,巩固生字词,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作铺垫。

3、再读课文,了解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指名5个孩子接读课文,其他孩子边读边想边划,了解柳树是在哪些朋友的帮助下醒了,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初步理解诗意。

4、深入细读,感悟真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孩子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孩子的,而是在指导他们读书的过程中孩子们自悟、自得的。《柳树醒了》这首诗歌我觉得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朗读的指导。

在第一小节的朗读指导中,“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知道“柳树醒了”呢?谁把他叫醒了,我让他们展开联想说话: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呢?假如你是春雷,就把这些悄悄话说给同学听听吧!在这个环节里,我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并通过多种美读方式,让他们在想象中细读,在细读中想象,在细读和想象中融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第二小节的朗读指导中,春雨看见小柳树醒了,于是决定给小柳树洗洗澡,指名读第2节。小柳枝在春雨的滋润下,软了。那小柳树会对春雨说什么呢?用“小柳树对春雨说_____________”练习说话。然后再让孩子带着自己才想象去朗读。

在接下来几个小节的学习中,我注意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表演、感悟,细细体会诗歌中“绿、飞、高”这几个字。同时板书:春风、春燕。并通过教师引读,学生接读,让孩子体会柳叶变绿、柳絮轻飞曼舞的诗情画意,同时也体会柳树在孩子们的欢笑嬉戏中,叶儿变得更绿了,柳条儿伸得更长了,树干长得更高了,而孩子们也在柳树的陪伴下长得更高、笑得更欢了的情景。

并适时播放课件,(春燕、柳絮飞舞的图片)让他们感受增强对柳絮的感性认识,触动他们内心的赞叹。

5、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用句式“春天跟____说话,说着说着,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例句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