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科学教学设计

求学站 人气:1.03W

关于自然科学教学设计

关于自然科学教学设计

篇一:《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一、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本课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8课时第19-20页。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为两部分。教科书首先强调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会失去平衡。接着,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来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鹰、兔、草——草原的生态平衡 第二部分: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生态系统失衡

从“花丛”到“生态瓶”,再到“沙尘暴”,从小生态到模拟生态拓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层层递进。

2学生分析:到这课为止,学生已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平衡与失衡概念,认识人类对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学难点]增强爱护身边动植物和环境的情感,有环保意识。

二、 教具准备:

1. 图片:鹰、兔、草原

2. 文字资料:沙尘暴、发菜、鹰隼

3. 课件:PPT

三、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先学后教

1.复习:生态瓶中如果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瓶里生物的生存会受到影响。

2.提问:如果是大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3.以“蝉、螳螂、黄雀”为例,让学生讨论,如果环境破坏,对这三种生物有什么影响?(小组活动)

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啦,那老师想请问同学们:这三种动物的食物链是怎样的呢?如果环境遭到破坏的话,那么这三中生物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4.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这个生态系统就不和谐(失去平衡)。 5.教师总结:生物群落与生态失衡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温故——回顾上一课《改变生态瓶》得出的结论: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喝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研究是视角由模拟的生态系统(生态瓶)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让学生的知识自然而然地迁移、拓展。

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学生熟知的故事为分析背景,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谈论如果环境破坏,这小小的生态系统里会怎样。通过谈论,学生自然地得出生态失衡的结论。虽然学生无法给出准确的科学概念,实际上学生在谈论过程中生态失衡的内涵已经对润物细无声地根植于学生的意识里了。

最后,教师对学生通过谈论得出的感性认识进行归纳总结,给出科学、准确的概念,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接下来学习活动打下理论基础。

(二)新授课——学而时习之

1. 听诗歌朗诵《刺勒歌》,欣赏草原美景,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研究草原的生态平衡问题。

师:刚才大家欣赏了优美的诗歌朗诵,并饱览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深入地去了解草原上的生态系统?

2. 出示草原上鹰、兔、草的图片,并提问: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这样的?

师:聪明的同学们,看到这三种生物一定能很快找出食物链吧?是什么呢?

3. 向学生展示一张草原荒漠化的图片,提问学生:如果草原上的草减少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师:如果草原上的草减少了很多?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4. 学生小组谈论:(小组活动)

如果草原上的兔子减少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如果草原上的鹰减少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师:现在每个小组自己找一个生态群落,每个小组成员在这个群落里充当一个角色,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或者非生物,比如,当一只羊等等。想想在这个生态群落中如果生态失去了平衡,你会怎么样?

(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谈论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总结记录,并请全班同学思考:这都是为什么呢?如果三种设想中的任何一种现象发生了,草原会变成什么样子?) 5.画图: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或者草的减少,在图中表示出来。

篇二: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王艳娜

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曹村乡初级中学小学部

姓名:王艳娜

邮编:471841

邮箱:

电话:13783129645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曹村乡初级中学小学部王艳娜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

《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两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结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指导学生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的性质,即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利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常见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评:利用魔术、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引出了空气的一些特点。】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收集到空气后我们怎样研究它呢?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官观察?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我们在袋子上扎一个小孔,挤压塑料袋,让空气吹在脸上,你有什么感觉,听听有什么声音???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大家感受了空气,说出了这么多对空气的感觉,真不错!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你把这个实验做成功,并能研究出其中的科学道理,你就可以成为一位魔术师了??

【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眼、耳、鼻、嘴、皮肤……)进行观察,充分地感知空气,建立丰富的表象。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填写科学文件夹,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新的发现,培养创新精神】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评:运用“猜测-实验-思考-结论”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