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的经典故事

求学站 人气:1.04W

佛经故事选集·佛本生故事 序言

佛经的经典故事

在佛经中有许多寓意深远的故事,其中除了本生故事以外,大多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为基础,每一则故事背后所传达的宗旨,都是以解脱、慈爱、平等、无私、善良、诚信以及善恶因果为主,这都是当时佛陀住世说法时,用以教导弟子的精要。 故事对民众的吸引力不分古今、不分老少,用故事讲道理的方法,深富教育启发意义。以《圣经》为例,在西方,圣经故事早已广泛流传,并在全球以各种不同国家的语言反复运用,对西方的科学、文化等诸方面发挥了重大影响。然而,佛教三藏经典中,许多极富教育启发的经典故事却因佛经原文的行文晦涩难解,一直未能获得一般读者的广泛性阅读。 有鉴于此,中华印经协会特别收集、整理,编辑这《佛经故事选集》的系列书,俾以将佛陀的教法藉由图画故事,深入浅出地传达出去,甚至化为教育的力量,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因此认识佛教。故而在编写过程中尽量以轻松的口语对白方式表达,在保有经典原文中心思想的原则上加工,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活泼,并藉由故事来传递佛教善恶业报的观念。 《佛经故事选集》系列所收集的故事内容丰富,其中有〈佛陀本生故事〉,专门讲述世尊成佛前的本生因缘、〈菩萨与罗汉的故事〉则是描写菩萨以及阿罗汉弟子们修行的过程。此外,尚有以女性为主角的〈女性故事精选〉以及推广护生理念的〈戒杀放生故事集〉等等,内容精采多元,通俗易懂,适合各年龄层阅读。 生命电视台 台长 中华印经协会 理事长 海涛

《四库全书》与老黄历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一部名垂千古的《四库全书》诞生了,该套全书由清朝大才子纪晓岚带领一大批文人,花18年时间整理完成,纪晓岚博览群书,才华横溢,诗词、文章、对联均达炉火纯青之境界,但他偏偏就没有读黄历。 纪晓岚在担任协办大学士期间,有一天退朝回家,一反常态,愁眉苦脸呆坐在书房内,夫人问其故,他答道:“皇上在明日早朝要出题考我,不知老头儿葫芦里卖什么药,真叫人头痛”。 夫人问道:“你有什么不曾读过的书吗?” 他说:“天下这书虽多,却不外《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四库全书》我已读完,就怕皇上出什么怪题目。” 夫妻两人苦思甚久,夫人突然问道:“今年的黄历算不算是书呢?” 一语点醒梦中人,纪晓岚跳起来说:“本朝黄历原名‘时宪历’,因避皇上弘历圣讳,改称‘时宪书’,此书不入《四库全书》,因此我不曾读过”。 夫人说:“说不定皇上就从黄历中出题考你”。 纪晓岚赶紧找来当年的黄历,花了半天时间读得滚瓜烂熟,次日早朝,乾隆果然在金銮殿上拿黄历考问他,纪晓岚准备充分,对答如流,顺利渡过一关。

神相故事:孪生兄弟之变相

曾有朋友对我说起他很喜欢听相命的故事。我就节录《神相水镜集》里的一个故事,与各位分享。

有一对兄弟、高孝标、孝积、二人。其母亲生产二兄弟时、几乎同时 而出生、不分前後、至於相貌、举止、言笑、都一模一样。

到了就学时、进退吟诵、才华领悟、文笔皆如一人。连老师都难其分 辨!到了成人、各自娶完妻、父母恐怕二个媳妇分辨不出那个才是其夫 、於是还令他们二人用衣服、鞋子来分辨。而又同时生了一子、考试排名也都相同。

有一天、遇到陈希夷先生、看了他们二人的'相、就对他们说:「你们 二人、神采秀异、眉翠目碧、鼻直口珠、耳白轮红、气清神澈、皆是中 科举之人。况且今日、目耀彩色、必主同时中举!」 (是说二人、神亮、眉有彩、鼻直挺、唇红、耳白过面、眼神清澈、气 色明亮、皆主神、与色。)而在秋试、在外面向别人借宿准备考试时、邻居有个年轻貌美的小 寡妇、见其两兄弟、青年才俊、私下挑逗其兄,而这位哥哥面色严正的 予以拒绝,而後小寡妇见兄长无意,便又转向其弟挑逗,其弟孝积无法 抗拒美色,於是与之私通苟合。有一天,此事无意被其妻发现、孝积之 妻便因此羞愤而自杀身亡。

秋试过後,两兄弟无意间又碰到希夷先生:「观这位兄长、眉焰紫彩 、眼耀文星、必主高中; 却观其弟,非但不中,而且夭绝。」其兄惊惧的问其缘故,何以如此?

希夷先生:「汝弟之翠眉变秃,而无彩、碧目浮睛、朱唇色翳,荣矗 之鼻赤而黑、耳乾而焦、神色顿然牯犒、气冷而散、此必损德变相矣。 」(眉有彩变无光泽且暗、眼神变的神露而散、唇红润变的唇暗紫、鼻直却色赤而黑、耳朵气色暗而无光泽、神色暗淡。)後来放榜了,果然其兄高中,而其弟中殂。孝积之子,有一天在河塘边戏水、竟也被溺毙。而其兄孝标却一路高昇。

孝标为官至七十寿诞时,思念其弟,哀伤的嘱咐其子孙 :「你们的叔叔孝积与我同时而生,论命相莫不与我相似,因损德後,禄寿不能与我相同。切记!切记!」此故事说明了就相学而言,就算连双胞胎,长相一模一样但一个人的 「心相」以及「行为相」不同,造就了往後不同的命运。一般人都以为 面相长的相同模样的人、必有相同的命运、其实不然、就算、「相」、 同、但神采、眼神、气色、甚至心相、行为相不同、命运必也大不相 同。

好的长相、老干些损德之事、满脑子坏主意、虽然五官长相不易变、 但其神色必异。

长相稍差、却行善积德、修身养性、奋力向上、五官长相不易变、但必神亮清澈、气色明旺、气度恢弘。

故所谓、「相由心生,相由心灭」。

铃声比丘的故事

一天,波斯匿王带领士兵们,浩浩荡荡的前进,怒气腾腾的准备逮捕杀人魔王鸯掘魔罗。就在路经佛陀的只洹精舍,空中忽然传来天籁般的音声,袅袅回荡着整个山谷,所有的人、马刹那间都停止了动作,大家屏息聆听着这圣洁高雅的音声,再也无法移动半步。

“精舍有一位比丘的梵呗音声,让前面的士兵及象马都驻足聆听,忘记要前进了!”侍卫赶紧向波斯匿王禀告。

“是谁能唱出如此动人的音声,高远悠扬,连牲畜都能被感动,我一定要亲自供养这位比丘!”波斯匿王马上做了决定,一方面也想一睹这位比丘的容貌。于是立即驱车前往精舍拜见佛陀,希望能亲自供养这位比丘十万钱。但是,当这位比丘出来时,波斯匿王简直无法忍受再看他一眼,“天啊!天下竟有这般丑陋的人!”心中甚至后悔刚才供养的承诺。

奇怪!是什么样的果报令这位比丘能以有如此圣洁的音声,但是又是什么恶业,导至如此丑陋的容颜?波斯匿王疑惑的长跪合掌,请佛陀解答他的疑问,于是佛陀说起了铃声比丘过去生的因缘……

久远劫前,有位虔诚的机里毗国王,得到刚入涅的迦叶佛舍利,准备起塔供奉。这时,四方的龙王一同化作人形,前来拜见国王:“我们是四方的龙王,听说您要起塔供养佛舍利,特地前来共襄盛举。造塔所需的珍宝,可以在四边城门外的四口井汲水和泥,即可造出青琉璃、黄金、银、白玉四种材质的砖头。”喜不自胜的国王,立刻派遣四个监工来负责营造。

不料当中有位监工牢骚怠慢,不愿意配合。“再不用心做,我就加重刑责处罚你!”国王气冲冲地要胁。“这塔这么大怎么做得完!”监工心怀埋怨地说。迫于受处分的要胁,他只好带着工人们日夜不停的赶工。但是当整座塔建好时,见到佛塔宝光晃耀,高耸宏伟,这位监工有说不出的欢喜,更为自己在造塔时心生不敬深感懊悔,于是恭敬的将一只金铃悬挂供养佛塔,并发愿道:“愿我来世音声清妙,令众生欢喜听闻,并生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见佛得度,出离生死。”这位监工因为先前嫌恨佛塔过大,感召五百世的肤疮面陋,令人嫌恶。但是也因为这样虔敬的发愿,至诚的供养,不但获得五百世清净动人的妙音声,更感得今世随佛出家成道的果报。

 妙趣横生看猴戏

猴子善于模仿人的动作,人则利用猴子这一特性,驯练猴子耍把戏,让猴子穿衣戴帽,模仿人的一些动作表演,这就是传统的民间百戏中的猴戏。中国人驯练猴子表演的历史悠久,至少在汉代就有驯猴。山东济宁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驯猴图,猴欢舞跳跃,已驯伏温顺。四川新津崖墓画像石亦有斗猿表演。这说明驯猴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南朝陈时百戏中有“掷倒猕猴”节目。陈宗室兴王陈叔陵喜欢为沐猴百戏,即耍猴戏之类。唐代猴戏表演还是皇家一百戏节目之一,唐人郑锡《正月一日含元殿观百兽率舞赋》云:“非熊非罴,为猿为狖。”是见有猴戏在内。民间百戏亦有猴戏,称弄猢狲。唐代亦有驯猴表演而受宠获封的例子。宋人毕仲询《幕府燕闻录》载:

唐昭宗播迁,随驾伎艺人止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号孙供奉。故罗隐有诗云:“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这是弄猴人因献猴戏有功赐绯,孙供奉驯练的猴子颇能恪尽臣节,朱温篡位,易唐为后梁,大摆筵席,取这猴子来表演助兴。猴子一见朱忠,直奔过去,跳跃奋击,朱忠吓得令人杀了此猴。故毕仲询慨叹:“唐臣愧此猴多矣!”后蜀猴戏的驯练水平,更是高超惊人,艺人杨于度驯猴表演格外生动。《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野人闲语》云:

蜀有杨于度者,善弄猢狲于阂阉中,乞丐于人。常饲养胡狲大小十余头,会人言语,或会骑犬,作参军行李,则呵殿前后。其执鞭驱策,戴帽穿靴,亦可取笑一时。如弄醉人,则必倒之,卧于地上,扶之久而不起。于度唱曰:“街使来!”辄不起。“御史中丞来!”亦不起。或微言“侯侍中来!”猢狲即便起来,眼目张惶,徉作惧怕,人皆笑之… …

此猴表演确实奇妙,侯侍中即侯弘实,官居高位,权势显赫,人皆惧之。故杨于度驯猴有此戏。五代猴戏已十分成熟。

宋代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路歧人作场诸伎中有“斗叶猢狲”,即猴表演斗纸牌;驯猴中有猴呈百戏,模仿百戏艺人翻跟头表演。明清猴戏风行。明人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有“沐猴戏狗之技。”《词谑》有“弄猴黄莺儿”述当时街头猴戏概况:

终日穿长街,大皮鞭怎的捱!学成本事人前卖。卖将过来,成功喝采,箱中鬼脸轮着戴。把锣揌,街坊烘动,儿女闹咳咳。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述美猴王重回花果山,小猴哭诉,猎户曾将它们同类活捉,“教他跳圈做戏,翻斛斗,竖蜻蜒,当街上以筛锣擂鼓,无所不为的顽耍”。反映的是明隆庆、万历年间民间猴戏一般情况。清人顾禄《清嘉录》记家乡苏州玄妙观新年杂耍云:“凤阳人蓄猴,令其目为冠带,并豢犬,为猴之乘,能为《磨房》、《二战》诸出,俗呼狨狲把戏。”凤阳人驯练的猴子竟能模仿戏曲表演,其水平之高可见一斑。凤阳人耍猴戏在当时最为著名。《清稗类钞》载凤阳人韩子尤善耍猴戏,养了大小猴子十几只,皆不用绳索羁勒,“每演剧,生旦净丑,鸣钲者,击鼓者,奔走往来者,皆猴也,无不一备,而无一逃者。”从敲锣打鼓到生旦净末丑都由猴子充当,井井有条,十分精彩,俨然个猴家戏班。清人李调元《弄谱百咏·猴戏》云:

着排掉戏太婆姗,前世曾居供奉官。

假面视然还自着,不知原是沐猴冠。

猴戏题材是清代年画常见的画面。河北武强年画《猴耍杂技》,绘猴十七只,在敲锣打鼓演出上刀梯、走钢绳、作倒立、跑马解等杂技,其中走钢绳的猴子身着戏衣,装扮《西厢记》中莺莺、张生、红娘表演“长亭送别”一出,猴模人样,更加令人发噱。陕西凤翔年画《各显其能》,绘二十只猴子,表演各种杂技,让人忍俊不禁。山东潍县年画《猴子骑羊》,画两个女艺人,一个敲锣,一个打鼓,在演出猴戏,猴子单足立在羊背上,手举双桃,作魁星点斗势,旁边还有两人在闲赏。《燕京岁时记》载:“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民间曲艺杂技有“扛箱”节目,演出时,两人抬一木杠,上坐一丑官,丑官随时插科打浑,逗人发笑。由此产出了以猴代人的表演。河北武强年画《猴官》即是摹仿“扛箱”节目,绘四个戴夏帽,穿坎肩的猴子,两个抬一猴官在前,一个猴子拿旱烟袋,一个举伞盖,猴官则着官袍朝服。另有《扛箱官》内容与《猴官》差不多,四只猴子均着清服,两个抬着穿官服的猴官,一个在前鸣锣开道,肩扛“禁止赌博”旗帜,讽刺当官者只会模仿主子动作,以示禁赌不过是场猴戏而己,以猴戏喻社会弊病,讽刺意味极浓。

孙悟空的猴子血缘

说到美猴王孙空,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关于孙悟空的血缘:可从古代神话传说中去寻踪溯源。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说:“我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无支祁是唐人李公佐《戎幕闲谈》中的神话形象。大禹治水时,三次到过桐柏山,有水神无支祁兴风作浪,使治水工程无法开展。大禹派人擒住无支祁,交给童律、乌木由,但二神都管束不了。只有庚辰能够管束。大禹又下令用大铁锁锁住无支祁的颈脖,鼻孔义给穿上金铃,镇压在淮阴龟山之下,从此,淮水可以平安地流人海中。李公佐对无支祁的形象描述为:

善应对言语,辫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

李公佐在记载大禹擒无支祁的神话前记云,永泰中,楚州刺史李汤全人将龟山脚下水中大铁锁用牛拉出,刹时风涛陡作,“有一兽形如猿猴,高五丈许,白首长须,雪牙金爪,闯然上岸,张目若电,顾视人群,欲发狂怒。”与李公佐同时的李肇《唐国史补· 淮水无支奇》亦云从水中拽出铁锁,“有青猕猴跃出水”, 名曰无支奇。这无支祁大约从上古神话中夔的形象而来,韦昭注《国语·鲁语》称“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燥,人面猴身能言。”此乃猴子形象。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有一个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他神通广大,长于变化,在随唐三行取经途中,降伏过不少妖魔鬼怪。猴行者取完真经回朝后,被唐太宗封为“铜筋铁骨大圣。”《清平山堂话本· 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云:“洞中有一怪,号日申阳公,乃猢狲精也。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泗洲圣母。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这是把猴精称为齐天大圣之始,但这是一个专门摄偷年轻貌美女子为妻的妖猴。元代吴昌龄《西游记》杂剧里,孙行者自白云:“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 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孙行者之所以姓孙,是从猴子又称猢孙而来。

直到明代吴承恩写《西游记》把无支祁的形态和猴精形象移到孙悟空身上,又把齐天大圣的名号加在他的头上,创造出一个勇敢机智、疾恶如仇,又神通广大、顽强刚毅、颇具正义感的美猴王形象,深受国人所喜爱,成为供人顶礼膜拜的偶像,一些地方还建起了大圣庙,家家安奉“降魔荡怪齐天大圣。”清初尤侗《良斋杂说》载,福州人经常在家里供奉祭祀孙行者,并有齐天大圣庙,庙里供奉的是一只猕猴。民间还爱挂有关孙悟空的年画,为的是趋吉避邪,祈求平安。

追日夸父本是猴

十二生肖中的猴,从血缘、外貌而言都是最为接近于人的动物。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猴与人类的貌似,有关猴的神话、奇闻层出不穷,且想象力丰富,探讨着人与猴的血缘关系。汉画像石中有一幅《鱼·猴·人》,可以说古人己经注意到人由猴变来,猴又由鱼变来这一生命演变进程:而神话中追日夸父就是个亦人亦神亦猴的英雄,先从夸父追日神话说起。

据《山海经》载,夸父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子,信的儿子。夸父和族人居住在北方大荒中一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山上,夸父是个身材魁梧、力大无比的巨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两手又各握一条黄蛇,但性情却纯和善良。夸父观测太阳每天从东方出,又向西方沉去,就发下了宏愿,想去追赶太阳,将太阳在它隐没的地方禺谷逮住。夸父迈开大步,风驰电掣地向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直将太阳追到了禺谷。禺谷又叫虞渊,是太阳落下的地方。夸父进入了太阳火热的光圈里,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就去喝黄河、渭水的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他又向北方大泽跑去,那里有取之不尽的水。可惜走到中途就口渴死去,临死之际,他抛弃手里的拄杖,这拄杖落下的地方,立刻化作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晋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咏夸父追日曰:“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竟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夸父究竟是什么样的神灵呢?《山海经·西次三经》云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日举父。”郭璞注:“或作夸父。”郝懿行疏:《尔雅·释兽》云:“‘豦,迅头。’郭注云:‘今建平山有豦,大如狗,似猕猴,黄黑色,多髯靛,好奋迅其头,能举石擿人,攫类也。’如郭所说,惟能举石擿人,故经曰善投,亦因名举父。举、豦声同,故古字通用;与夸声近,故或作夸父。”郝疏考据说明夸父乃猴类之神兽。《山海经》里还记有形似猿猴的怪兽怪鸟,犲山有兽“状如夸父而彘毛”,梁渠之山有鸟“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这些都是与猴有血缘关系神灵。

由此看来,夸父的祖先是以猴为图腾的神灵,猴性喜桃,故夸父拄杖化为桃林。夸父长足善走,疾行敏捷,象猴性。夸父是一个神猴。甘肃径河镇原是夸父的居地,世传剪纸“夸父桃都扶桑图”,为夸父桃林生命树,夸父立于八重圭表衍生出的树干上,两手扶桃枝,树上遍生蟠桃,群猴采食,树下獒犬伏免,树干上獒犬负猴攀援,树顶四猴,共十二只动物。犬示畎夷,兔示常羲。西羌本是西陵氏常羲和犬封盘瓠的世居地,所以守卫在桃树下,并帮助夸父。这是民间古老的生命树崇拜,亦是夸父氏族后裔对先祖敬祀的遗迹。

殷商青铜器铭文中亦有“夸父追日”。夸父长足善奔形象历历在目,夸父在右,与左侧追口的文字序列几乎等高,文字序列自上而下竖排,依次为天,为汤谷。为太阳,为行走,为禺谷虞渊,一为地,亦可为日落之地。自下而下联起来就是:太阳升于汤谷,经天而行,落于禺谷虞渊。也就是夸父追日的图解。有学者认为这是夸父族徽完整地传至商代,从而在青铜器上反映出来。殷商铜剑上的猴面纹,当亦是夸父族徽。汉代瓦当中长足长臂的猴,可能亦是追念夸父的残存遗迹,猴面夸父张臂跃跃欲试,正作抱日状。

TAGS: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