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汇编五篇

求学站 人气:3.19W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再别康桥教案汇编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本文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首新诗,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论世法:

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

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能力:了解新 文人诗内涵,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鉴赏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进而学会从诗歌的形式、 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二) 教学重点:

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课堂教学过程:

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 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 ,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 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 《再别康桥》 , 走进诗人追求爱、 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三、志 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 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 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 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 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 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学生朗读《再别康桥》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体味 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

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 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 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所以说本 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3、齐读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验? 明确: 《文心雕龙情采》说: “情者,文之经。 ”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像, 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现的那份安 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 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的情绪,就 是很自然 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 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 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 “一条水草”的体验等。以上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生活。

六、探讨归纳,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四 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 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 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 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 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 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 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 “ 招摇” “揉碎” “漫溯” “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七、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 歌的艺术技巧 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 赏新诗的方法。

八、 识记训练:

背诵本诗。

九,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作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 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 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以别离后对康桥往昔的追忆为内容的诗歌。诗歌以离别康桥时的情感起伏为主线,是实践闻一多“三美”理论的典范之作。对比《雨巷》,二者在结构的安排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相似。全诗七小节,首尾两小节都在反复的叠唱中,表达着诗人在现实情景中的感伤情绪;中间五小节为诗人的梦境或回忆、想象,意象的处理技法上都表现出了诗人的独到匠心。

二、 学情分析

在《沁园春·长沙》《雨巷》两首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够对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进行赏析,但分析的过程还不够完整,较难从诗歌的语言中读出诗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学过程中试着在解读诗歌言外之意时插入对诗人的简介。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

2、进一步学会分析诗歌语言含蓄、凝练和跳跃性特征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意象与情感的分析方法;

4、读懂《再别康桥》的言外之意。

四、教学方法

范读和配乐朗诵、问题引导、小组探究、传统讲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或许都曾和两个学校朝夕相处了很多年。如今离开母校的你们,最留恋母校的什么?最想回到母校的哪个角落?为什么?

生答。

师总结:我们之所以会对母校的某处风景、某栋楼有这么多的情愫,是因为我们在这里留下了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最重要的时光。当我们回忆起来的时候,这些人、事、物都会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我们将自己对母校的心思和情感都寄托这些我们人事物中。当我们把这些我们用情至深的人事和景物注入笔端时,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情话。今天,我们讲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最留恋的是母校的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

二、朗读示范

1、板书荇、篙、溯的读音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2、解题

诗人曾留学英国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1922年8月,首次回国时作有《康桥,再回吧》一文。1928年,诗人再次游历欧洲并回到康桥,11月在归国途中的中国海上作《再别康桥》一诗,故言“再别”。

三、学生根据配乐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云彩:飘动的、绚烂的、梦幻的

金柳:色彩明亮的、摇曳多姿的、柳=留=留别 青荇: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富有生命力的 潭水:清澈的、纯净的 长篙:诗人寻梦的方式 星辉:浪漫的、美好的 夏虫:沉默的、多情的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四、试着用诗歌里的四个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作别云彩→夕阳金柳→青荇招摇→榆阴潭水→星辉满溯→夏虫沉默→挥手云彩

2、小组讨论,并派代表谈谈你最喜欢哪一小节的意境,为什么?并把这一小节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五、分小节赏析 第一小节 作别云彩

1、“我”走时“轻轻地”,可以看出诗人离别时怎样的心情?

结合住校生第一次离家和中秋假后再次返校和家人分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离别时的心情。并明确:离别之时,总是动作轻悄,缓步飘然而去,只为不给送别“我”的对象制造更多的离愁别绪。

2、“轻轻地走”可以理解,为何来也是“轻轻地”?

(1)唐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语。这种情感,在我们回到母校时也常有。“怯”是紧张的,激动的,急切的。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们回母校的脚步必然是轻的。我们沉浸在回忆的往事里, 害怕触及往事。“轻轻的”正是这种“近乡情怯”的体现。

(2)诗人1920年康桥认识林徽因,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于1922年与原配张幼仪离婚。但徐、林二人并未走到一起,林徽因对于徐志摩并没有深厚的感情,更像是徐志摩的单相思。1931年,当徐志摩听说林徽因在北京举行演讲时,徐即刻从南京乘飞机往北京,但不幸的时,由于天气原因,飞机失事。正是这样一段康桥往事,徐志摩回到母校不免勾起这段甜蜜而忧伤的回忆,“轻轻地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徐志摩的才情与他的多情是相似的。1924年,徐志摩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两人迅速坠入爱河,1926年10月,陆小曼离婚后与徐志摩成婚。

3、为何招手也是“轻轻地”?

一言一行总关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一种离愁别绪中,我们总是希望离别的时间能慢点,离别的慢与动作的轻轻,正是这种心情的体现,是感伤不舍得心里写照。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第一小节连用三个“轻轻地”有什么妙处?

(1)强调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怕打破此处的宁静和美。

(2)三个轻轻都传达出离别的感情,奠定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3)形成往复回环的效果,富有节奏感。

二、分节赏析

第二小节

1、哪位同学可以描绘一下“夕阳金柳”的画面?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在河畔的柳枝上,如青丝般婀娜多姿柔软的柳条泛着金光。柳枝的倩影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微风吹过,泛起点点圈圈的涟漪。

2、“新娘”可否换成“姑娘”,为什么?

不好。“新娘”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候,一个女子一生只有一次当新娘的机会,只有用新娘这个词,才能表现出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3、“荡漾”改成“飘荡”好不好?为什么?

(1)飘荡是来回摆动;荡漾不仅有来回摆动之意,还有泛起阵阵涟漪感。

(2)诗人对新娘般的金柳的感情,不是一飘而过的,而是久久不能平复的。用荡漾,更符合诗人的心境特点。

第三小节

1、“油油的”你能联想到哪些词?用“油油的”形容青荇,可否换成“自由的”?

(1)绿油油、油光、润滑油……

(2)“油油的”表现出青荇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青荇在水中亮丽的光泽、自由地生长的情态。

(3)“油油的”讲青荇随水起伏、招摇荡漾的姿态表现了出来。

2、你能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中体会出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感情?

甘心是一种心甘情愿。诗人爱屋及乌,爱康桥,爱康桥的水,愿做一条水草,陪伴康桥,表现出诗人对康桥无尽的爱恋和永久的深情。

第四小节

1、“揉碎在浮藻间”,是什么被什么揉碎在浮藻间?

彩虹一样的梦被浮藻揉碎在清澈的潭水中。

2、怎么理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诗人将潭水比作虹,又将虹看作是梦。虹倒影在水里,也就是说诗人对康桥的迷梦沉浸在水里。之所以说“揉碎”,其实主要表现的是诗人被康桥的美陶醉以致意乱神迷。

(2)诗人第二次来到康桥,已经是六年之后的时间,然而诗人对康桥的梦却一直没有变化,藏在内心的深处,因此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而正因为此处有梦,才有了下一节的寻梦。

第五小节

1、寻梦为什么是问号?

(1)结合自身写日记的表达习惯,可以发现寻梦表明诗人在现实与梦境中徘徊,是诗人的自言自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半部分是对梦的回忆,而本节则是对梦的找回。

(2)强化诗人的感情,表现诗人渴望再次回到六年前在康桥的美梦之中。

2、为什么说此节是诗人情感的最高潮?

(1)结合自身经验谈。

(2)《诗经·大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说,诗人是情到深处才想放歌,所以可以认为此节是诗人情感的最高峰。

第六小节

1、“夏虫也为我沉默”好在哪里?

拟人,将夏虫人格化,赋予了夏虫人的情感。实际上,夏虫的沉默,就是诗人离别时的无言。而无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语,而是心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纵然有千言万语,但离别是总是化作“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2、如何从本诗情感的起伏变化来理解“但我不能放歌”?

我想放歌,是因为我在梦中遇见了康桥。而我之所以不能放歌,一是因为康桥的美让我不敢“造次”,不敢去破坏;二是因为我此时已然梦醒,回到了离别的现实环境中来了。

3、你还能想到其他关于离别时千言万语化成无言的不舍与伤感的诗句吗?

(1)苏轼《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白居易《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第七小节

1、此处连用两个悄悄有什么好处?

(1)与第一小节首尾呼应,表达诗人轻悄而来,又轻悄而走的情意。

(2)强化诗人离别时候的伤感和对康桥的不舍深情的作用。

(3)节奏上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

三、小结本诗

1、请你谈谈学完本诗之后对该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顺势讲解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理论。

(1)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郎朗上口。

(2)绘画美:意象和意境的布局、色彩等。

(3)建筑美:诗歌的排列、字数等形式美。